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肖翔  苏宏正   《中国医学工程》2014,(2):103-103
目的对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市收治的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5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应用临床病症、腹水多形核白细胞计数以及细菌培养等进行诊断,应用头孢三代抗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对原发病进行干预,治疗两周。同时对患者进行利尿、限钠、保肝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等,辅以预防胃肠黏膜出血治疗及酸碱平衡、水电解质调节等。结果经过治疗,50例患者中,腹水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降低,84%的患者腹水多形核白细胞上升显著,疗效确切,其中有13例治愈,占26%。29例好转,占58%。8例死亡,死亡率16%。结论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需要及时进行有效诊断,并采取对症处理,以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和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初治肺结核合并HBV感染且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及同期经年龄和性别匹配未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各115例,分别设为肝损伤组和非肝损伤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和治疗情况,对肝损伤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后的死亡情况进行随访,分析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损伤组患者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酗酒、HBeAg阳性、HBV-DNA高拷贝和抗结核治疗方案含吡嗪酰胺比例明显高于非肝损伤组,既往接受过预防性抗HBV治疗及预防性护肝治疗比例低于非肝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未接受预防性抗HBV治疗和抗结核治疗方案含吡嗪酰胺是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肝损伤组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1(19~83)个月,随访过程中因药物性肝损伤继发死亡8例,死亡率为6.96%。死亡组患者酗酒、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3.
肖翔  苏宏正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75-175
目的对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市收治的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5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应用临床病症、腹水多形核白细胞计数以及细菌培养等进行诊断,应用头孢三代抗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对原发病进行干预,治疗两周。同时对患者进行利尿、钠摄入限制、保肝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等,辅以预防胃肠黏膜出血治疗及酸碱平衡、水电解质调节等。结果经过治疗,50例患者中,腹水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降低,84%的患者腹水多形核白细胞上升显著,疗效确切,其中有13例治愈,占26%。29例好转,占58%。8例死亡,死亡率为16%。结论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病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需要及时进行有效诊断,并采取对症处理,以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与特点,提醒临床医师及早发现重型病例,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3月至8月收住院220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209例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发病年龄以3岁以下为主,发热发生率为98%,多在48-72h内出现神经系统表现,表现为肢体惊动占77.5%;呕吐占15.8%;精神差占13.8%,嗜睡占6.2%,血糖高占65%,高血压占53.6%。结论 48-72h内发现肢体惊动、精神差、呕吐对早期发现重型病例有提示意义,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季节性和日内时间性发病规律,探讨其与循环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72例AMI住院病例,对不同季节(分1~3月,4~6月,7~9月和10~12月4季)和日内时间段(分0∶01~6∶00,6∶01~12∶00,12∶01~18∶00、18∶01~24∶004个时段)的发病率进行比较和统计;检测血循环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结果:AMI患者1~3月和10~12月发病率明显高于4~6月和7~9月,P<0.01)。日内发病率以6∶01~12∶00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1)。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循环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亦呈明显的季节和日内时间规律。AMI的季节和日内发病比例变化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变化高度相关。结论:AMI的发病率有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日内以6∶01~12∶00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的规律特征,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是这一规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