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目的: 旨在发现行根治性肿瘤切除、颈淋巴结清扫并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术的原发性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并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根治性肿瘤切除并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术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1 5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n=154)和未感染组(n=1 442), 分析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特征。以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感染作为结果变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并用于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 59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行修复重建术后发生感染154例,感染率为9.65%,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和呼吸道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0株,占89.55%,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为主;革兰阳性菌23株,占8.58%,以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主;真菌5株,占1.87%。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对环丙沙星等比较敏感;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敏感。N分期≥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级、气管切开、住院天数>13 d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据此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表达式为:预测概率值P=1/(1+e-a),a=-0.803+0.674×(N分期≥1)+0.518×(ASA分级≥Ⅱ级)+0.918×(气管切开)+1.581×(住院天数>13 d),Hosmer-Lemeshow χ2=10.647,P=0.223,提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模型预测患者术后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为0.789~0.846。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修复重建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感染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修复重建术后感染的发生,使临床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监测和干预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唇腭裂患儿血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血常规检测参数的变化,为选择麻醉方法和手术时机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8月住院治疗的505例唇腭裂患儿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按畸形和治疗程度不同分为唇裂(A组)、腭裂组(B组)和唇腭裂组(C组);以1岁以内正常婴儿(D组)、1~5岁正常儿童组(E组)共计180名作为对照。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和淋巴细胞百分率(L%)。同时跟踪调查36例唇腭裂患儿唇裂修复前后的血象变化。结果与同一年龄段正常儿童比较,A、B、C3组的WBC和L%均显著高于正常儿,A、C组的RBC显著低于正常儿,A、1岁以内单纯腭裂未经修复(B1组)、C组的HGB显著低于正常儿,A、B1、1岁以内唇腭裂已进行唇裂修复但未经腭裂修复的患儿(B2组)、C组的PLT高于正常儿。36例跟踪调查的唇腭裂患者在唇裂修复后WBC、PLT有显著性降低,RBC、HGB有显著性提高,淋巴细胞百分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唇腭裂患儿更易发生病毒感染或急慢性炎症,表现为某些血象指标的异常,对麻醉和手术可能有一定影响,应该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唇裂合并腭裂患儿在唇裂修复后,血象指标可能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一种实验室自建(in-house)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方法的可重复性。方法从2008-2010年已进行HIV-1耐药基因型检测(in-house法)的样品中抽取204份再次进行基因型检测,包括核酸的提取、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对两次的耐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4份样品中,对群体耐药发生的判断上一致性很高,可达98.5%(201/204),在每种抗病毒药物是否发生耐药的判断上[92.2%(188/204)]具有一致性,对每种抗病毒药物的耐药程度判断一致性为81.9%(167/204),84份样品中共有159个位点在两次检测中出现耐药突变位点上不一致的情况,其中不完全一致的位点有149个,蛋白酶区第71位(13/204,6.4%)和逆转录酶区第103位分别出现最多(12/204,5.9%),完全不一致的位点有10个,出现在蛋白酶区第71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第67、69、70、215、219位,以及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第90、181、221位。结论 in-house方法双重检测对耐药发生及耐药程度的判断上总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在方法学尤其是混合碱基的判读上需进一步标化以达到更好的可重复性。由于混合碱基的判读会影响耐药突变位点的确定,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更加严格地执行混合碱基的判断标准和控制序列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