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冠状动脉斑块分布特点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在筛查冠状动脉斑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02例中年受检者,105例老年受检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分析受检者图像并统计冠状动脉斑块类型、数目及受累节段并进行比较。结果中年组斑块总数393个,钙化斑块166个,混合型斑块174个、软斑块53个,各占斑块总数的比例是42.2%,44.3%,13.5%。老年组斑块总数587个,钙化斑块336个,混合型斑块219个、软斑块32个,所占比例分别是57.2%,37.3%,5.5%。中年组与老年组在三种类型斑块个数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老年组钙化斑块及软斑块最常受累节段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中老年人群冠状动脉斑块有明显特点,冠状动脉CTA能准确的筛查冠状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及内科治疗肺栓塞疗效.方法:对18例肺栓塞回顾性分析CTPA的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例554支血管中223支发生肺动脉栓塞(46.2%).54.3%肺叶以上动脉、65.1%肺叶动脉及42.0%肺段动脉受累.肺栓塞的CTPA表现:直接征象:①腔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充盈缺损(8.5%)、锐角附壁型充盈缺损(18.3%)、钝角附壁型充盈缺损(46.6%)及完全闭塞(1 9.3%).其中中心型及锐角型充盈缺损提示急性肺栓塞,钝角型充盈缺损及完全闭塞则为慢性肺栓塞的征象;②管腔突然狭窄(9.0%).间接征象:主动脉和(或)右侧叶问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肺少血”征、肺梗死、“马赛克”等.治疗后CTPA上肺动脉血栓部分或基本消失,肺动脉显示率显著提高,急性PE变化更明显,以中心性肺栓塞效果显著.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PA能够清楚显示PE的征象及其演变过程及治疗后效果,是诊断PE的一种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一过性黑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眼科确诊的一过性黑矇组和对照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有无狭窄、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发生一过性黑矇的危险性随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加重而增加,二者间存在线性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与一过性黑矇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李涛  臧海英  刘素佳 《河北医药》2014,(13):2035-203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对中年人群是一重要杀手,所以了解中年人群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分布特点对早期指导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李一  李玉静  臧海英  康燕婕  王一飞 《河北医药》2010,32(20):2822-2824
目的探讨一过性黑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眼科确诊的一过性黑礞和非一过性黑礞患者各80例为调查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硬化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高血压史、脂代谢异常史、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分类、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程度、狭窄部位与一过性黑礞有关联,OR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升高及HDL水平降低与一过性黑礞有关联(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G、FPG、SBP水平升高,HDL水平降低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过性黑噱的危险因素,其中有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发生一过性黑礞的危险性比无狭窄者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一过性黑礞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以确定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特点。方法113例患者与2型DM中发现有对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斑块。对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程度、分布和类型的斑块以及不同性别之间进行比较。结果286例冠状血管和473段中发现均有斑块。多支血管病变较单支病变多见( P <0.01),且左前降支(LAD)动脉(35.8%),其近段(19.1%)最常受累( P均<0.01)。钙化斑块(48.8%)最多见,其次则为混合型斑块(38.1%)最常见的类型( P <0.01)。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斑块类型和管腔变窄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间隔周期浅层X射线照射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确认最适辐照间隔时间。方法 收集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分离培养原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实验组进行不同时间间隔(1、2、3、4、5、6、7 d)浅层 X射线照射,总剂量均为15 Gy。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Ⅰ、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ELISA检测细胞外上清Ⅰ型胶原蛋白改变,初步验证浅层 X射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最适辐照时间间隔。对照组与不同间隔周期浅层X射线照射组Ⅰ型、Ⅲ 型胶原蛋白含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下降量比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间隔浅层 X射线处理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水平在间隔3 d(t=12.09,P<0.01)出现低峰值,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3 d mRNA水平检测成纤维细胞内Ⅰ型胶原蛋白与Ⅲ型胶原蛋白的比值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P<0.01)。除间隔7 d外,各实验组HKF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间隔1 d(t=9.97,P<0.01)出现低峰值;而HKF细胞中Ⅲ型胶原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比值在间隔前3 d逐渐升高,而间隔5 d(t=0.21,P>0.05)和间隔7 d(t=0.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实验组ELISA检测细胞外上清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间隔7 d照射组细胞内Ⅰ、Ⅲ型胶原蛋白及细胞外上清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出现胶原分泌回升趋势。结论 照射间隔控制在3 d内能显著降低胶原蛋白的表达,对临床制定放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臧海英  李涛 《河北医药》2013,35(10):1538-1539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早发现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干预治疗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DSA一直以来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检查费用不菲,而且不少研究证实反复行动脉内插管造影对患者动脉内膜存在损伤,且具有1.5%~2%的合并症或死亡的危险[1]。螺旋CT出现以来由于其扫描速度快,成像质量较高,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