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病历摘要方××,男,42岁。右中上腹部包块9个月,于1980年12月9日入院。患者于1980年3月份偶然发现右中上腹部可触及一包块,约鸭蛋大小,质中等硬度,不痛。伴间歇性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消瘦明显。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明,因肿块进行性肿大延及全腹而转来我院。既往史:1979年3月曾有右下腹痛,呈间歇性发作。每次发作疼痛持续半天,能  相似文献   
2.
3.
探讨了新的六轴系统法(HSA)诊断左前分支阻滞(ADB)的阳性率及合并右束支阻滞对其影响,结果表明,采用HSA诊断ADB具有阳性率高、可信度高、不受电轴影响等优点,ADB合并RBBB较常见,但RBBB不影响ADB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舒巴坦/头孢哌酮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的疗效及体外抗菌作用。方法:细菌感染性疾病病人50例(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50±s17a),用舒巴坦/头孢哌酮1.0~3.0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bid,静脉滴注,3~7d为一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6%。38例菌株以舒巴坦/头孢哌酮与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对照作体外抗菌试验,经χ2检验P<0.01。结论:舒巴坦/头孢哌酮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疗效好,体外抗菌作用优于氨苄西林及头孢唑林。  相似文献   
5.
心室偏心性除极时复极离散度指标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显性预激综合征时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 ( QTd和 JTd)的临床价值 ,以阐明偏心性心室除极是否导致心室复极离散度异常。方法 选择 4 6例成人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行射频消融术 ,观察射频消融前后的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 ( QTd和 JTd)的变化。结果 射频消融后最大 QRS时间较消融前缩短 ( 4 6± 2 8) ms,随着预激波消失和 QRS的“正常化”,消融后的 QTd[( 3 0± 13 ) ms]和 QTcd[( 3 7± 19) ms]较消融前的 QTd[( 5 1± 2 3 ) ms]和 QTcd[( 60± 2 7) ms]明显缩短( P值均 <0 .0 5 ) ,而消融后的 JTd[( 2 5± 10 ) ms]和 JTcd[( 2 8± 10 ) ms]与消融前的 JTd[( 2 7± 12 )ms]和 JTcd[( 3 2± 12 ) ms]相比无明显变化 ( P值均 >0 .0 5 )。消融前的预激 QRS波群导致消融前后 QTd和 QTcd的差别。由于消融前后 JTd和 JTcd并无差异 ,表明心室偏心除极不导致复极离散度异常。结论 在显性预激存在时 ,测定心室复极离散度使用 JTd和 JTcd优于 QTd和 QTcd;同时 ,预激时的心室偏心除极不导致复极离散度异常 ,即心室偏心除极不是导致复极离散度异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脉压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脉压 (PP)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 74例ACS患者分为PP <65mmHg组 ( 2 0例 )和PP≥ 65mmHg组 ( 5 4例 )。分析 2组中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冠脉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 1)PP≥ 65mmHg组患者的危险因素明显多于PP <65mmHg组 (P <0 .0 5 ) ,其中≥ 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在PP≥ 65mmHg组中高达 96.3 %(P <0 .0 1) ;( 2 )PP≥ 65mmHg组冠脉狭窄程度与PP <65mmHg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发生ACS时 ,PP大的ACS患者其危险因素多于PP小者 ;PP与相关冠脉狭窄严重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7.
右束支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并发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将该院近 7年收治的2 39例AMI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 ,无新发的右束支阻滞 ;观察组 ,为伴有新出现的右束支阻滞。后者又根据右束支阻滞持续时间长短及是否并发其他传导阻滞分为 4个亚组。分析各组并发心功能不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病死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功能受损及住院病死率分别为 19.0 %、4 7.6 %、30 .0 % ,较对照组相应的 3.0 %、19.8%、17.3%有显著增加 (P <0 .0 5 ) ;但后二者并非源自于单纯右束支阻滞 ,而与并发的其他传导阻滞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 ;右束支阻滞持续时间周期对心功能受损及住院病死率的影响亦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伴随AMI新出现的右束支阻滞使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