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方法搜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眼底镜检查证实的40例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患者,分析其发病原因及血管造影、眼底镜检查结果。结果 40例患者中,FFA显示:眼动脉充盈时间延长30~120S显影。眼底镜显示:患眼眼底视网膜呈青灰色水肿,分支动脉变细,远端小动脉呈银丝状,黄斑呈樱桃红色伴有细小渗出,视神经乳头色淡,中心凹反射暗红。结论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并非少见病,应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血液病的眼底改变,为临床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病情及病程的推测寻找依据.方法 选取自2007年2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门诊或病房诊断为血液病的患者32例,缺铁性贫血8例,再障性贫血6例,白血病9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例.观察患者眼底镜表现及其相对特征性.结果 贫血眼底改变包括:眼底呈现苍淡色调,视乳头及视网膜轻度水肿,视网膜静脉颜色接近动脉颜色,视网膜呈火焰状、线条状、圆点状及不规则形和内界膜下出血,并有棉絮状或结节状渗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眼底改变视网膜出现大小不一,间断的出血斑点,可见到新鲜的与褪色的陈旧性出血灶交错存在现象;白血病眼底改变:视网膜前或视网膜下出血主要特点是有白芯出血,视网膜出血、渗出,眼底小动脉管径或扩张,但以静脉改变为主,可有静脉迂曲、扩张.结论 血液病的眼底改变大部分具有相对特征性,主要表现为眼底的出血、渗出,视神经乳头水肿,血管改变.这些改变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病情及病程的推测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司坦唑醇联合环孢素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司坦唑醇联合环孢素A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用司坦唑醇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起效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司坦唑醇联合环孢素A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起效时间,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9年9月~1992年9月,应用自制胎肝(脾、胸腺)悬液(FLC),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12例,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4~46岁,平均24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四肢瘫。肌力 O 级4例,1~2级7例,3~4级1例。其中伴颅神经损害及呼吸肌麻痹者7例,拉塞格氏征阳性10例,感觉减退呈神经根型者3例,末梢神经型者6例,无感觉障碍3例。脑脊液均呈蛋白—细胞分离。入院至发病时间3~8天不等,平均5.5天。治疗组与对照组中都有孕7个月孕妇1例。乙型肝炎4例,谷丙转氨酶平均160±8,表面抗原阳性。免疫球蛋白升高3例,降低5例,正常4例。对照组12例选用激素治疗。两组中入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