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旋多巴对弱视猫视皮质区神经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对剥夺性弱视猫视皮质神经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正常组猫2只,弱视组猫、弱视服药组猫各4只.剥夺性弱视猫模型制作为14周.弱视服药组猫服息宁(左旋多巴/卡比多巴)40mg/kg,每日3次,连服8周.将3组猫处死后,切取双侧视皮质17区组织,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光镜下弱视组猫视皮质与正常组猫相比较,均显示神经元体积变小,胞浆突起消失或变短;而弱视服药组猫视皮质神经元与弱视组比较,3/4送检标本的神经细胞形态与正常组的形态基本相同,另1/4标本有轻度改善.电镜下弱视组猫视皮质神经细胞全部显示早期类凋亡的改变,特点为核染色质呈碎粉末状,细胞核变形,胞浆减少,粗面内质网池呈囊性扩张,有髓神经髓鞘板层囊状分离等;弱视服药组猫视皮质中有2/3标本未显示有早期类凋亡,神经细胞的形态接近正常,余1/3标本显示轻度早期类凋亡.结论通过观察服用息宁前后弱视猫视皮质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显示左旋多巴具有激活和重塑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矫正屈光不正手术前后的散射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行SB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6例(92眼),男29例,女17例,年龄18-39岁,平均(24.0±5.4)岁;等效球镜度为-4.75--11.13D,平均(-6.70±1.50)D;散光度为0-2.50D,平均(0.68±0.58)D。手术前,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等。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患者的散射值。对所得数据分别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SBK手术前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平均为0.90±0.13,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6±0.13、0.98±0.10、0.99±0.09,与术前比较,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散射均增加(F=24.94,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手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等效球镜度、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增加量与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水平呈负相关(r=-0.47、-0.67、-O.78,P均〈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BK术后早期散射增加可能是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之一,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愈低的患者术后增加量愈明显。  相似文献   
3.
背景 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但缺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动态变化的研究.了解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动态变化对于预防医源性角膜膨隆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情况,并与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上皮刀辅助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6-9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72例144眼,分为FS-LASIK组23例46眼,SBK组28例56眼,Epi-LASIK组21例42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Epi-LASIK组术后3d)、1周、1个月用Visante OMNI测量术眼角膜后表面水平子午线和垂直子午线上角膜顶点及距离角膜顶点1、2、3 mm共13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FS-LASIK组,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术眼角膜顶点方位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2.03±0.78)、(2.26±0.96)、(2.16±0.85)和(2.06±0.89)μm;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术眼的术后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域的变化相同;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上述4个时间点术眼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4.64±1.68)、(-5.39±1.85)、(-4.73±1.71)和(-4.71±1.52) μm.在SBK组,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角膜顶点区域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1.44±0.63)、(1.74±0.75)、(1.66±0.69)和(1.53±0.71) μm;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术眼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域一致;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上述4个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5.09±1.76)、(-5.48±1.68)、(-5.27±1.81)和(-5.19±1.77)μm,术后发生了轻微后移.在Epi-LASIK组,术前,术后3d、1周、1个月在角膜顶点区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2.47±0.73)、(1.55±1.43)、(1.55±1.37)和(2.37±1.06) μm,术后发生轻微后移;而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则与角膜顶点术后变化趋势不同,术后3d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55±0.51)μm、(-1.87±0.91)μm变为(1.92±0.91) μm、(0.24±1.35) μm,角膜发生轻微前移.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相同.FS-LASIK组和SBK组术眼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较小,Epi-LASIK术后1d、1周时较术前变化较大.术后1d时,FS-LASIK相对于SBK变化较大.不同的手术方式及不同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S-LASIK术后早期中央区和旁中央区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但随时间的变化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与SBK、Epi-LASIK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矫正屈光不正手术前后的散射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行SB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6例(92眼),男29例,女17例,年龄18~39岁,平均(24.0±5.4)岁;等效球镜度为-4.75~-11.13 D,平均(-6.70±1.50)D;散光度为0~2.50 D,平均(0.68±0.58)D。手术前,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等。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患者的散射值。对所得数据分别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SBK手术前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平均为0.90±0.13,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6±0.13、0.98±0.10、0.99±0.09,与术前比较,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散射均增加(F=24.94,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手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等效球镜度、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增加量与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水平呈负相关(r=-0.47、-0.67、-0.78,P均<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BK术后早期散射增加可能是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之一,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愈低的患者术后增加量愈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Orbscan corneal topography system简称Orbscan-Ⅱ系统)与角膜曲率计对屈光手术前角膜测量进行比较.方法应用Orbscan-Ⅱ系统(Orbtek,Salt Lake City,UT,USA)和KM-450角膜曲率计(NIDEK,JAPAN)分别测量准备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近视患者73例140眼的角膜曲率、散光和轴位,对两种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配对t检验).结果Orbscan-Ⅱ测量的角膜曲率值略高于角膜曲率计的测量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仪器测量的散光值和轴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rbscan-Ⅱ对于角膜表面屈光状态的检查更为直观和全面,尤其是角膜过陡、过平或不规则散光的患者在屈光手术前不能将角膜曲率计检查的结果作为手术治疗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6.
两种检测方法对PRK后及光学矫正近视的立体视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同一近视患者接受传统光学矫正及PRK手术治疗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以进一步评价PRK手术.方法采用S.AWAYA立体图(检测阅读距离立体视)及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检测模拟5米距离立体视),对依次使用普通眼镜及/或角膜接触镜、PRK手术治疗的101例近视患者(屈光度为一2.00D~一10.50D,双眼屈光度差<1.50D者60人,≥2.00D者41人)测定其治疗前、后的立体视锐度.结果PRK手术后矫正视力均≥0.8.两检测方法均印证,无论是采用PRK手术治疗,还是传统光学矫正后立体视功能与矫正前有显著差异(P<0.005);PRK手术与普通眼镜矫正后的立体视功能差异有显著性(屈光参差组P<0.01);PRK手术与角膜接触镜相比,矫正后的立体视锐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RK手术治疗近视眼,可矫正屈光度范围较大,不受屈光参差度及散光度的限制,术后立体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患者接受一次性治疗,终身受益,比之传统光学方法矫正近视眼在此等方面占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飞秒激光LASIK (FS-LASIK)制作的角膜瓣的预测性、可重复性和均匀性,并与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进行比较,从而了解FS-LASIK的制瓣特点.方法 临床系列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6月至8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66例,其中FS-LASIK组32例63只眼,对照组SBK组35例69只眼(其中1例1只眼行FS-LASIK,另1只眼行SBK).应用Visante OCT在术后1d采集水平和垂直子午线上距离角膜顶点1 mm,2 mm,3 mm以及角膜顶点共13个点的角膜瓣厚度.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或f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FS-LASIK组的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为(97.49±7.34)μm,SBK组的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为(112.93±9.99) μm.FS-LASIK组实际中央角膜瓣厚度与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差值绝对值的均数为 (5.74±3.98)μm,SBK组为(8.11±5.75) μ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05).角膜瓣的空间形态:FS-LASIK组在距离角膜顶点不同距离的位置,瓣厚度基本均匀一致(F =1.206,P=0.303);SBK组呈中央薄周边厚的形态,进刀部位角膜瓣厚度高于出刀部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246,P=0.009).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与机械刀相比,在预测性和可重复方面更有优势,从中央到周边角膜瓣厚度均匀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近视眼患者角膜不同区域厚度及其差异与屈光度、曲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264例(458眼),男122例,女142例.应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近视眼角膜厚度进行测量分析,选取角膜顶点、中央、最薄点;角膜厚度及角膜前表面切线曲率测量均取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的2 mm、4 mm、6 mm、8 mm直径虚拟圆,以双眼颞侧水平设为0°,右眼顺时针、左眼逆时针递增记录可查位点的角膜厚度平均值及角膜切线曲率平均值.依据屈光状态不同分为低度近视组(屈光度≤-3.00 D)、中度近视组(-3.00 D<屈光度≤-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 <屈光度).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左右眼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位点角膜厚度相关性以及角膜厚度与其他因素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458眼角膜顶点、中央、最薄点厚度平均值分别为(529.58±22.38) μm、(529.75±22.51)μm、(527.78±22.71)μm.围绕角膜顶点的不同直径虚拟圆上角膜厚度最大平均值均位于90°位点,其平均值分别为(544.14±22.07) μm、(583.15±24.72) μm、(646.27±27.34) μm、(716.52±27.70)μm.围绕角膜顶点的2 mm、4 mm、6 mm、8 mm直径虚拟圆上角膜厚度最小平均值分别位于315°、315 °、337.5°、342°,其平均值分别为(532.48±23.51) μm、(549.24±26.97) μm、(590.02±27.06) μm、(657.37±32.03) μm.左右眼角膜中央、顶点和最薄点厚度呈正相关(r=0.768、0.548、0.671,P均<0.05).低、中、高屈光度与角膜不同区域厚度的平均值均无相关性,低、中、高屈光度组角膜厚度与切线曲率均无相关性.结论 近视眼患者角膜不同直径虚拟圆范围内,上方角膜厚度最厚,颞侧及颞下方角膜厚度最薄.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曲率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波前像差仪进行客观验光,比较分析显然验光与不同瞳孔直径下含有不同高阶成分的波前像差验光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1例(62眼),利用基于Hartmann.Shack原理的波前传感系统进行波前像差测量。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不同瞳孔直径下仅有离焦的屈光度,包含离焦及球差的屈光度和含有离焦、球差及二级球差的屈光度.并应用Friedman检验分析临床显然验光与这些波前像差验光屈光度的关系。结果2、3、4、5、6mm直径瞳孔下的波前客观屈光度分别与临床显然验光屈光度比较,仅含有离焦时的屈光度差异最小,球镜度差异的中位数分别为-0.540、-0.473、-0.422、-0.407、-0.29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9.29,P〈0.01);柱镜度差异的中位数分别为0.193、0.142、0.119、0.078、0.06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0.25,P〈0.01);平均散光轴差异的中位数分别为-2.41、-2.89、-3.03、-1.94、-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42,P〉0.05)。含有高阶成分的屈光度与临床显然验光差异较大。结论由波前像差计算得到的屈光度与瞳孔直径和高阶像差参与的多少有关。纳入较高阶球差后等效屈光度降低,较大瞳孔直径下无高阶像差参与的波前屈光度与临床显然验光较接近。波前验光散光轴向与主觉验光较接近。  相似文献   
10.
金颖  王雁  杨坤  王璐  赵金荣  耿维莉 《天津医药》2018,46(9):978-982
目的 比较去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近视矫正手术的低中度近视患者103例(103眼),LASEK组51例(51眼),FS-LASIK组52例(52眼)。比较2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等效球镜度(SE)、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相差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术后1、3个月2组UCVA、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LASEK组SE较FS-LASIK组升高(P<0.05),但术后3个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 组和 FS-LASIK 组术后 1 个月、3 个月总高阶像差、球差均较术前增加(P<0.05);FSLASIK组彗差术后1个月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EK组彗差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术后1个月全眼总高阶像差和彗差均较去上皮瓣LASEK组升高(P<0.05);术后3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去上皮瓣LASEK术式矫正近视术后早期可达到与FS-LASIK相近水平,尤其适用于低中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