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比较小儿骶管注入相同浓度(0.2%)左旋布比卡因(1evobupivaeaine)与布比卡因(bupivacaine)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以及运动神经阻滞时间,以期为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颈肩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错综复杂。研究[1~2]表明颈椎关节突关节病变是导致颈肩痛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约占颈肩痛发生原因的50%左右。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颈肩痛发生与治疗的重要感受器,其由颈神经后支支配,临床通过行颈椎关节突滑膜注射、银质针导热或颈神经后支射频治疗颈椎关节突源性颈肩痛,效果确切[3~5]。既往研究[6~8]多集中于关节突关节的神经分布上,而关于颈椎关节突滑膜感受器通路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哪些经腰椎关节突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标记的神经元末梢可以进入椎间盘呢?椎间盘的感受器通路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家兔经腰椎间盘的感受器通路形态学特征。方法:8只家兔在CT引导下经L3~4腰椎椎间盘分别注射荧光逆行神经追踪剂核黄进行逆行神经追踪,按注射后18,36h均分为2组,取不同部位连续冰冻切片观察神经末梢部位,并记录曝光时间。结果与结论:家兔腰椎间盘感受器通路网络由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神经元、小肠节细胞、脊神经节3大神经网络组成。作用的靶点分别在腰椎间盘纤维环、腰椎间盘髓核、腰椎间关节滑膜、胃黏膜、小肠黏膜、肌膜等,与腰椎关节突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的感受器通路在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神经元、小肠节细胞、脊神经节、3大神经网络相重叠。且盘内注药可引起多个脊神经节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利多卡因是否能通过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在神经系统形成高药物浓度,并与静脉注射相比较。 方法:实验于2004-10/11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进行。将12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皮内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两组,每组6只,两组又分为给药后18,22,26h3个亚组,每亚组2只。皮内注射组在家兔肩胛区脊柱T3-4棘突两旁1cm的皮肤坡内注射10g/L利多卡因4mg/kg,分两三点注入,使之呈苍白桔皮样皮丘;静脉注射组经静脉缓慢推注10g/L利多卡因4mg/kg。在给药后相应时间点处死兔,取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脊髓、下丘脑和肌肉,分别匀浆测定利多卡因含量。每组3个时间点所取组织作为一组,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结果:1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组间比较:皮下注射组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下丘脑和肌肉的利多卡因含量显著高于静脉注射组[(248.1&;#177;8.6),(164.1&;#177;4.7),(15.7&;#177;1.0),(23.7&;#177;2.6)ng/g;(29.8&;#177;2.4),(55.7&;#177;2.8),(0.98&;#177;0.26),(1.98&;#177;0.3)ng/g,P〈0.011;脊髓利多卡因含量显著低于静脉注射组[(20.7&;#177;2.7),(24.8&;#177;2.3)ng/g,P〈0.05]。②组内相比:皮下注射组脊神经节利多卡因含量显著高于肠系膜下神经节(P〈0.01);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显著高于脊髓、下丘脑和肌肉(P〈0.01)。 结论:皮内注射利多卡因,能通过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在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形成高药物含量,还能到达下丘脑,高于静脉给药途径。皮内注药主要作用部位是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  相似文献   
5.
背景:髓核中炎症递质诱导神经根炎症是产生腰腿痛主要因素。感受器通路系列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存在自身循环,经感受器通路给药有靶向给药的功效。目的:分析经腰椎关节突滑膜和椎板肌肉附着点给药治疗椎间盘突出性腰腿痛1236例治疗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于2002—03/2007—03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对象:选择疼痛科就诊的椎间盘突出性腰腿痛患者1236例。男370例,女866例。年龄20~80岁。患者腰腿痛伴有腰椎间盘膨出、突出物小于椎管的1/3。方法:患者经腰椎间盘膨出、突出的椎关节突和椎板注射药物,药物配方:复方倍他米松(得宝松)5mg+左氧氟沙星0.1g+20gm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氯化钠至20mL+透明质酸钠(施沛特)20mg。1次/周,2,3次为1个疗程。1个月以内不要过度负重。主要观察指标:治疗效果和复发率。结果:1236例椎间盘突出性腰腿痛患者1个疗程临床治愈1142例(94%),好转89例(7.2%),无效5例(0.4%)。1年随访资料完善的322例,未复发250例(77.6%),复发72例(22.4%);2年随访资料完善的206例,未复发155例(75.2%),复发51例(24.8%):3年随访资料完善的91例,未复发74例(81.3%),复发17例(18.7%);4年随访资料完善的62例,未复发52例(83.8%),复发10例(16.2%);5年随访资料完善的32例,未复发27例(84.3%),复发5例(15.6%)。结论:经腰椎关节突滑膜和椎板肌肉附着点感受器通路给药治疗椎间盘突出性腰腿痛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利多卡因是否能通过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在神经系统形成高药物浓度,并与静脉注射相比较。方法:实验于2004-10/11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进行。将12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皮内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两组,每组6只,两组又分为给药后18,22,26h3个亚组,每亚组2只。皮内注射组在家兔肩胛区脊柱T3~4棘突两旁1cm的皮肤皮内注射10g/L利多卡因4mg/kg,分两三点注入,使之呈苍白桔皮样皮丘;静脉注射组经静脉缓慢推注10g/L利多卡因4mg/kg。在给药后相应时间点处死兔,取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脊髓、下丘脑和肌肉,分别匀浆测定利多卡因含量。每组3个时间点所取组织作为一组,取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1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组间比较:皮下注射组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下丘脑和肌肉的利多卡因含量显著高于静脉注射组[(248.1±8.6),(164.1±4.7),(15.7±1.0),(23.7±2.6)ng/g;(29.8±2.4),(55.7±2.8),(0.98±0.26),(1.98±0.3)ng/g,P<0.01];脊髓利多卡因含量显著低于静脉注射组[(20.7±2.7),(24.8±2.3)ng/g,P<0.05]。②组内相比:皮下注射组脊神经节利多卡因含量显著高于肠系膜下神经节(P<0.01);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显著高于脊髓、下丘脑和肌肉(P<0.01)。结论:皮内注射利多卡因,能通过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在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形成高药物含量,还能到达下丘脑,高于静脉给药途径。皮内注药主要作用部位是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临床上给药均依托血液、淋巴系统吸收、转运、分布到全身靶组织。本文探讨神经末梢吸收药物途径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5—12期间的有关皮内、穴位注射、贴敷的文献,检索词“神经末梢、吸收、皮内、穴位、注射、贴敷”,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手工查阅相关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删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章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实验,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固平行对照组,为未采用经皮内、穴位注射或敷贴者。治疗组为经皮内、穴位注射或敷贴者。排除标准:明显不随机的临床实验。质量评价主要考察治疗的真实性,调查设计是否严密,实施过程是否严格,统计学处理是否合理。资料提炼:共检索20篇关于研究神经末梢吸收和皮内、穴位注射、贴敷的随机对照试验,11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9篇均是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无论是传人神经还是传出神经,在其末梢部位都存在着一定选择性的吸收功能。当药物被分布到神经末梢部位后,特别是皮内、穴位、黏膜和某些部位的肌肉等神经末梢密集区,可被神经末梢吸收到神经细胞内.并随轴浆远程转运到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脊髓前角的胞体及其轴突、树突,进而到达相应的中枢神经部位及所联系的组织、器官,在局部形成较高药物浓度发挥药物作用。对一些小分子亲水性药物,还有可能通过神经细胞的缝隙连接实现跨细胞转运,从而发挥更广泛的作用。结论:在特定区域的皮内及穴位等神经末梢丰富的部位给药,可通过“神经末梢吸收一轴浆转运一缝隙连接传递一靶组织、靶器官效应”发挥作用。、由于该途径给药可在对应的靶组织、靶器官局部形成较高浓度,故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观察家兔通过皮下、皮内、静脉3种不同途径注射核素钼锝“风门”穴的皮部腧穴通路,分析腧穴与皮肤感受器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10/11在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完成。将6只家兔分为皮下注射组,皮内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3组,每组2只,皮下注射组在已确定的家兔胃伤害性刺激的皮肤牵涉区,取双侧“风门”穴,左侧皮内、右侧皮下注射核素钼锝(99TcmO4-,99Tcm)为示踪剂,皮内注射组取双侧″风门″穴,双侧皮内注射99Tcm,静脉注射组经静脉注射99Tcm。各组均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分别从兔冠状面和矢状面收集示踪剂图像,示踪剂选择绿色成像,示踪剂集中区呈白色。每次连续收集图象16幅,成像时间为7min,开始每隔15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1h后每隔30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3h后每隔60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6h后每隔120min连续收集图像1次,观察至注射核素后12~14h。结果:①实验家兔6只均成功按设计方案进行了示踪剂的注射,3组实验共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1280幅。②皮下、皮内、静脉3种不同途径注射核素钼锝通过SPECT观察不同的形态学变化:“风门”穴皮内注射的99Tcm沿纵向行走,延长约2~5倍,注射12~14h后仍清晰可见;“风门”穴皮下注射的99Tcm逐渐缩小,8~10h消失;静脉注射的99Tcm,8~10h大部分经肾脏排泄。结论:①家兔皮内注药有两条吸收途径,即血液和神经末梢感受器吸收途径。②皮下注射主要通过血液吸收。③腧穴部位皮内示踪剂沿纵向行走,有可能与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的逆行吸收有关,与交感感受器关系有可能更密切,皮部腧穴有可能是皮内感受器的密集点或片,皮部经络有可能是皮内感受器密集点的有序排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关节腔内注射右美托嘧啶复合布比卡因对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术毕A组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20 mL,B组关节腔内注射0.25%布比卡因20 mL,C组0.25%布比卡因19 mL+1μg/kg的右美托嘧啶1 mL共20 mL,记录患者术后VAS评分、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和术后24 h内芬太尼用量,同时记录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各时间点B、C两组VAS评分低于A组,术后6 h内C组VAS评分低于B组。B、C两组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长于A组,C组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时间长于B组,24 h内总的芬太尼用量B、C组低于A组,C组低于B组。结论关节腔内注射右美托嘧啶复合布比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能够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延长术后首次需要镇痛药的时间,减少镇痛药用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哪些经腰椎关节突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标记的神经元末梢可以进入椎间盘呢?椎间盘的感受器通路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家兔经腰椎间盘的感受器通路形态学特征。 方法:8只家兔在CT引导下经L3~4腰椎椎间盘分别注射荧光逆行神经追踪剂核黄进行逆行神经追踪,按注射后18,36 h均分为2组,取不同部位连续冰冻切片观察神经末梢部位,并记录曝光时间。 结果与结论:家兔腰椎间盘感受器通路网络由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神经元、小肠节细胞、脊神经节3大神经网络组成。作用的靶点分别在腰椎间盘纤维环、腰椎间盘髓核、腰椎间关节滑膜、胃黏膜、小肠黏膜、肌膜等,与腰椎关节突和椎板骨骼肌附着点的感受器通路在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神经元、小肠节细胞、脊神经节、3大神经网络相重叠。且盘内注药可引起多个脊神经节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