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7-05诊治的26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围手术期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脑钠肽、血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血钠、血钾、肌酐、动脉血pH、动脉氧分压、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重要器官慢性疾病、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围手术期16例(6.0%)死亡,术前死亡7例,术后死亡9例。5例因心血管意外死亡,4例因肺部感染死亡,3例因脑血管意外死亡,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死亡原因不清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脑钠肽水平高,APACHEⅡ评分高,合并重要器官慢性疾病,术后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术前脑钠肽水平升高、APACHEⅡ评分高、合并重要器官慢性疾病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需要仔细进行评估,这些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信息和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采用经皮微创置入内锁股骨近端髓内钉(ITST)与普通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64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ITST组和普通PFN组。其中微创组在完成复位后经特殊器械导引置入内锁股骨近端髓内钉(ITST),普通组患者按常规方法置入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固定。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输血例数和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1例患者死亡。4例失访。ITST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及输血例数均明显低于普通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延迟愈合与不愈合。结论 与普通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经皮微创置入锁定股骨近端髓内钉(ITST)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失血量少,早期临床疗效更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nterta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应用Interta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7例,其中男46例,女61例,平均年龄73.08岁。骨折依照OTA/AO分型:A1型41例,A2型66例。均为初次单侧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65.9±5.6)min,围手术期失血总量平均(1072.0±36.0)ml,其中显性失血量平均(182.0±13.6)ml,隐性失血量平均(917.0±16.3)ml。男女组间隐性失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AO/OTA31A1和AO/OTA31A2组间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ntertan手术虽为微创手术,术中显性失血量较少,但隐性失血量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当注意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复查血常规和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6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根据AO/OTA分型标准,B2型15例,B3型3例,C1型4例,C2型6例,C3型8例,术中均采用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6...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拉力钉与骨折线的夹角及其与骨折复位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9月我院采用InterTan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2例。依照AO分型,选取31-A1.3到A2.3患者共90例,术后3 d拍摄患髋正位片,使用IPP 6.0软件测量拉力钉长轴与主骨折线夹角(A),设预加压长度为D,设实际位移距离为S,相对位移距离为d,代入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其与骨折复位的关系。结果本组中A角90°以上11例(90.2°~108.8°),80°~90°20例,70°~80°34例,60°~70°17例,60°以下8例(59.1°~46.1°)。12.2%呈钝角,87.8%呈锐角。按预加压长度计算,A角为钝角时:d=Cos(180-A)×D;S=Sin(180-A)×D,d方向向上。A角为锐角时:d=CosA×D;S=SinA×D,d方向向下。结论当拉力钉与骨折线夹角为钝角或锐角时,骨折近端在加压时相对于远端有上移或下移的趋势,提示在复位时应根据该夹角预先留置控制量,从而改善加压后骨折断端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外侧与后侧入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前外侧与后侧入路治疗82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情况,术前明确桡神经损伤的10例采用远1/3前外侧入路,其余72例随机选择手术入路,其中前外侧入路34例,后侧入路38例.结果 82例内固定手术患者,去除术前即有桡神经症状的10例,平均随访14个月(8.5~19.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5个月,其中不愈合5例.术后出现桡神经症状18例,前外侧入路组16例,而后侧入路组2例.前外侧与后侧入路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及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侧入路组较前外侧入路组在神经损伤方面小一些,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侧入路较前外侧入路能够明显减少桡神经损伤.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后侧入路手术相对简单,安全,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侧支撑外侧锁定双钢板治疗复杂股骨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该科收治的28例C3型股骨髁骨折,全部行双侧钢板固定,术后行康复性功能锻炼,术后1、3、6、12个月复查拍片,骨折达到影像学骨折愈合后开始负重行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8.5个月(12~50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7周(16~40周).根据Mercha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7例,良16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2.1%.结论 采用内侧支撑外侧锁定双钢板治疗复杂股骨髁骨折复位良好,坚强、稳定固定,早期功能康复锻炼的目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窦越超  王雪飞 《河北医药》2021,43(2):176-181
目的 探讨LINC00339对高糖作用的成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用终浓度为22 mmol/L的高糖溶液刺激hFOB1.19作为高糖组,以终浓度为5 mmol/L的糖溶液处理hFOB1.19作为对照组;将pcDNA3.1、pcDNA3.1-LINC00339、si-NC、si-LINC00339分别转染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05采用手术治疗的32例三踝骨折合并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外踝骨折经外侧切口钛板螺钉内固定,内踝骨折经内侧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后踝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5~2.5 h,平均1.8 h;住院时间5~11 d,平均7.5 d。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5(14~18)个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24例,复位可6例,复位差2例。术后至开始完全负重时间11~14周,平均13.4周。骨折愈合时间11~13周,平均12.5周。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败。术后6个月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79~83分,平均81.5分;术后12个月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86~94分,平均90.2分。2例螺钉置入下胫腓关节内,于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结论 采用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术中对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小,骨折固定牢靠,后踝骨折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