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换血疗法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血胆红素水平及心肌酶水平。结果治疗后,患儿总胆红素(220.41±20.46)μmol/L、间接胆红素(206.45±16.45)μmol/L、直接胆红素(14.86±3.45)μmol/L均低于治疗前的(488.86±30.40)、(465.12±24.53)、(23.64±6.4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22.53±4.12)U/L、乳酸脱氢酶(LDH)为(112.43±12.74)U/L、肌酸激酶(CK)为(42.85±10.44)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14.56±4.85)U/L均低于治疗前的(63.53±8.12)、(243.56±20.41)、(211.55±25.46)、(42.58±8.4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换血疗法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血胆红素水平及心肌酶水平,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其母亲于孕36周B超检查发现胎儿腹腔内存在游离的液性暗区,1周后复查胎儿腹腔积液较前增多。于胎龄38+3周在本院剖宫产出生,出生时羊水清,阿氏评分1、5、10 min均为10分,生后腹部膨隆,于2015年10月9日转入新生儿科住院。患儿无呕吐,无哭闹及腹泻,无黄疸,无发热及抽搐,无咳嗽及气促,无水肿及少尿,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及代谢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0℃,呼吸50次/min,心率142次/min,体重4.01 kg,神志清,精神反应好,呼吸平稳,营养发育正常,皮肤无黄染,颜面及双下肢无水肿,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心脏未见异常,腹部膨隆,触之柔软,腹壁浅静脉怒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双侧阴囊肿大,透光试验阳性。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3.7×109· L-1,红细胞3.82×1012· L-1,血红蛋白134 g/L,淋巴细胞23.5%,中性粒细胞60.6%,血小板( Plt )226×109· L-1。尿、大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腹腔积液检查:红细胞2~5/HP,颜色:黄色,透明度:微浊,李凡利试验阴性,凝固性:可见凝块,有核细胞数2390×106· L-1,多个核细胞百分比22%,单个核细胞百分比78%,腹水培养无菌生长。腹部B超及CT检查:腹腔内大量积液。肝、胆、脾、双肾大小形态正常。遗传代谢病检查未见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46, XY,基础G显带未见异常。结合相关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为:(1)先天性乳糜腹;(2)双侧睾丸鞘膜积液;(3)巨大儿。治疗方法:患儿确诊后采取保守治疗,禁食2~4周,从中心静脉内泵入高营养中长链脂肪乳剂1~4g/( kg· d)、氨基酸等营养支持,予人免疫球蛋白[400~500 mg/( kg· d)]提高免疫力、白蛋白[1 g/(kg· d)]纠正低蛋白血症,予输血、血浆纠正贫血,由小剂量[3.5~10μg/( kg· h)]开始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以减少乳糜液的产生, 2~4周后开奶,予蔼尔舒配方奶喂养,同时密切观察腹腔积液情况调整奶量,小儿外科协助予腹腔穿刺置管引流+间隔腹腔穿刺抽腹水,做好腹腔穿刺引流、抽液的护理,防治感染等各种并发症,经3个月治疗,期间患儿体重正常增长,腹水减少,监测腹围无再增加,不用再腹腔穿刺抽腹水,每次自行吃奶150 mL,于2016年1月13日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硫酸镁的传统作用为口服可导泻、利胆,注射能降压、抗惊厥,随着对镁离子对人体生理及相关疾病发病机理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镁离子在体内能激活数百种酶,参与核酸合成和细胞形成,与神经、肌肉和心脏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近年来,硫酸镁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用途,笔者对硫酸镁在儿科及新生儿科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及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的早产原因,为如何降低ELBWI和VLBWI的发生率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东地区9家医院新生儿科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出院的早产ELBWI或VLBWI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及其母亲住院分娩期间的病历资料.卡方检验比较ELBWI与VLBWI,及不同胎龄早产儿的早产原因的差异. 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ELBWI48例、VLBWI441例.胎龄为25.1~36.9周,平均(30.6±2.2)周.出生体重为500~1495 g,平均(1246.6±179.0)g.除了不明原因的自发性早产102例(20.9%)外,可明确的早产原因中位居前5位的分别为双/多胎妊娠(31.9%,156/489)、胎膜早破(26.2%,128/489)、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5.4%,124/489)、胎儿窘迫(12.1%,59/489)、胎盘因素(11.0%,54/489).在发生率超过10%的早产原因中,ELBWI组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高于VLBWI组[41.7% (20/48)与23.6%(104/441),x2 =7.479,P<0.01].对发生率超过10%的早产原因根据胎龄分组进行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胎儿窘迫发生率由高到低为≥32周[45.1%(55/122)和24.6% (30/122)]、~32周[22.8%(38/167)和11.4%(19/167)]、<30周[15.5%(31/200)和5.0% (10/200)](x2=35.942和27.523,P<0.01),自发性早产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为< 30周(26.0%,52/200)、~32周(22.8%,38/167)和≥32周(9.8%,12/122)(x2=12.545,P<0.01). 结论 早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病因谱排序已发生变化,积极防治已知的各种危险因素,并根据新的病因谱做好防治重点,可望降低早产ELBWI和VLBW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早产儿血糖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掌握早产儿血糖的变化 ,及时调整输糖速度 ,减少血糖异常对早产儿的损害 ,我院对静脉输糖的 5 0例早产儿进行血糖动态监测 ,并适当调整血糖异常者的输糖速度 ,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将 1 999年 4月至 2 0 0 0年 3月收住的、未开奶且无窒息缺氧等合并症的“正常”早产儿5 0例作为监测对象 ,男 36例 ,女 1 4例 ;胎龄2 5 4~ 30周 5例 ,~ 32周 1 6例~ 34周 2 1例 ,~ 36 7周 8例 ,平均胎龄 32 6± 2 1周 ;体重 80 0~ 1 5 0 0g 1 1例 ,~ 2 0 0 0g 2 5例 ,~ 25 0 0g 1 4例 ,平均体重 1 771 2± 36 1 7g ;时龄0 1 7…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血糖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掌握早产儿血糖的变化,及时调整输糖速度,减少血糖异常对早产儿的损害,我院对静脉输糖的50例早产儿进行血糖动态监测,并适当调整血糖异常者的输糖速度,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概念:新生儿静脉营养也叫胃肠道外营养,是对长期不能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和早产儿提供营养的重要方法,临床上有全胃肠外营养和部分胃肠外营养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单胎和多胎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后早期生长发育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异同点,为多胎VLBWI的生长发育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9家医院新生儿科于2010-07-01—2011-06-30期间出院的早产VLBWI的住院资料,分为单胎组和多胎组,2组婴儿均统一参照"Fenton生长曲线2003—胎儿、婴儿生长曲线(供早产儿参考)(WHO生长标准版)"进行生长发育状况评估,对比性研究2组婴儿出生时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和生后2周、4周、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差异,及2组婴儿的院内营养摄入情况、体重增长速度和相关疾病发生率差异等。结果单胎组和多胎组婴儿出生时IUGR和生后2周、4周、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出生体重后的日均体重增长速度和各时间段(生后2周、4周、住院期间)的营养摄入及累计缺失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胎组婴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其母亲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单胎组,而羊水过少或Ⅲ度混浊的发生率小于单胎组(P<0.05)。结论多胎早产VLBWI生后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单胎,但生后早期的生长发育状况与单胎者无明显差异,其生后的生长发育状态监测可参考单胎婴儿的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期间日均体重增长速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9家医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期间出院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住院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日均体重增长的不同分为3组:低体重增长组[日均体重增长<10g/(kg·d)],适宜体重增长组[日均体重增长10~15g/(kg·d)],高体重增长组[日均体重增长>15g/(kg·d)],对影响其生长速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各组随着日均体重增长速度的增加,生后1周、2周、4周、达完全经口喂养前、整个住院期间的日均热卡、蛋白质摄入量均相应增加,热卡、蛋白质累计缺失量则相应减少;高体重增长组(31例)禁食总时间、开始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最低体重出现时间、最低体重下降百分数、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热卡摄入达标时间、蛋白质摄入达标时间等均小于低体重增长组(68例),适宜体重增长组(189例)上述指标介于高体重增长组与低体重增长组之间。结论营养摄入是影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改善早产儿生后早期的热卡、蛋白质摄入可明显改善其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