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口腔科学   3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肿瘤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 ,有多种基因参与调控 ,包括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灭活 ,并且有人认为后者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口腔鳞癌中抑癌基因的表达和突变有较多的报道 ,但多为单一抑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与癌基因的研究 ;有关同一肿瘤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抑癌基因的研究并不多见。作者研究同一口腔鳞癌中 3种抑癌基因的失活情况 ,探讨口腔鳞癌中占主导地位的抑癌基因及各种抑癌基因之间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2 7例口腔鳞癌材料取自 1997- 1998年我科诊治的病例 ,所有标本均经病理再次确诊。其中早期癌 (T1~T2 ) 8例 ,晚期癌 (T3~T4 )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小儿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增殖期血管瘤及22例退化期血管瘤的ICAM-1、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结果:ICAM-1在增殖期血管瘤强阳性表达,退化期阳性表达,两时期差异十分显著(P<0.01);VCAM-1在增殖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均为阳性表达,两时期无明显差异;ICAM-1和VCAM-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均为阴性表达,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ICAM-1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穿支皮瓣由皮肤穿支血管供血,是常用的组织缺损修复形式,但头颈部解剖复杂、缺损形式多样以及穿支血管解剖变异等,阻碍了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进一步应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临床应用缺少相关治疗指南,穿支血管的术前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穿支皮瓣的应用设计缺乏科学的规范,穿支皮瓣修复术后缺少客观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提高重建效果,本共识总结全国多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团队的实践经验,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4.
XAGE-1是一类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获得的肿瘤一睾丸抗原编码基因,XAGE-1b是其主要的表达剪接体[1].临床研究已获得了较为详细的XAGE-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谱,发现在肺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等肿瘤组织中有较高的XAGE-1检出率,并且逐步揭示出:XAGE-1的表达与病理进程和肿瘤亚型间的关联[2-5].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SIEA)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舌癌、颊癌、口底癌的患者各1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双侧下腹部血管条件进行评估,明确腹壁浅动、静脉的起始管径和走行,并完成体表定位。根据病灶部位和缺损大小、形态,设计血管蒂的长度和皮瓣的大小、位置。术中解剖血管蒂,制备皮瓣,转移至受区,完成缺损修复。评价患者的受区重建效果及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14个月。结果 3例患者的腹壁浅动、静脉血管条件良好。根据术区缺损大小,制取的SIEA穿支皮瓣分别为9 cm×6 cm、8 cm×5 cm、10 cm×6 cm,血管蒂长度8~10 cm,血管蒂动脉管径0.7~1.0 mm,静脉管径1.8~2.0 mm,血管分别与受区的甲状腺上动脉、面总静脉吻合。术后皮瓣成活,受区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良好,下腹部供区无并发症。结论 SIEA穿支皮瓣的血管蒂位置比较表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体表定位,降低了皮瓣制备的难度;同时,皮瓣制备过程中不损伤腹直肌鞘及腹部肌肉,术后供区并发症少,且瘢痕隐蔽。SIEA穿支皮瓣可望成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较好的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中Bcl-2和Bax在各阶段皮肤毛细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皮肤毛细血管瘤增殖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 Bcl-2在增殖期毛细血管瘤中表达高于退化期和正常皮肤组织(P<0.01),Bcl-2在退化期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Bax在退化期毛细血管瘤中表达高于增殖期和正常皮肤组织(P<0.01),Bax在增殖期中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 Bcl-2和Bax与皮肤毛细血管瘤的自然过程有密切联系,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通路可能是皮肤毛细血管瘤自行消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口腔鳞癌中抑癌基因的失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同一口腔鳞标本中3种抑癌基因失活情况。方法:27例口腔鳞癌标本行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分别为鼠抗人nm23,P53单克隆抗体及P16多克隆抗体。以癌细胞着色30%为判断高低表达煌界值。结果:p16基因失活率最高,为66.7%;2种以上基因同时失活为51.9%,其中p16和nm23占64.2%(9/14)。结论:p16基因失活是口腔鳞癌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分子事件;口腔鳞癌中抑癌基因的失活为非单一基因失活,其意义值得探讨;同时提示,研究口腔鳞癌其基因表达及意义时,应注意抑癌基因的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总结家族性巨大型牙骨质瘤患者各时期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集既往发现家系中患者的病史,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血液学等检查资料,并予归纳。结果 :① 发病初期患者开始出现颌骨病变但临床表现并不显著,影像学表现为X线透射的低密度灶,血清碱性磷酸酶略升高,骨密度较正常同龄人变化不明显;② 迅速增长期上、下颌骨病灶加速生长,患者颜面外观和口腔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可伴发长骨骨折,病灶表现为高、低密度混合影像,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升高,骨密度明显降低;③ 生长停滞期上、下颌骨病灶大小不再有明显变化,病灶几乎全部由X线阻射影像组成,血清碱性磷酸酶恢复至正常水平,骨密度逐渐升高,并最终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家族性巨大型牙骨质瘤患者在其病情进展的各时期均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判断疾病的进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9.
转移相关基因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唾液腺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国内统计ACC占唾液腺肿瘤的9.95%.占唾液腺恶性肿瘤的24%.居第2位,是最具特征性的唾液腺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侵袭性强,易发生远处转移,以肺转移多见,转移率高达40%。目前.对ACC转移及嗜器官转移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研究显示.ACC的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完成的复杂过程.受许多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本文就转移相关基因在ACC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上皮样肉瘤是软组织肉瘤中一种非常罕见的组织学类型,常表现为青少年肢体远端的皮下组织或真皮内肿物。其中有一型具有较高的侵袭性,称之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本文报告1例16岁女性患者,其症状初期表现为左侧颊部进行性肿胀伴疼痛,在进行专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初步考虑为左侧上颌窦内恶性肿瘤,伴局部骨质破坏。随后根据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最终确诊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对该患者进行左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后随访1 a,未见复发和转移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