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虽然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但疗效十分有限.因此,探讨肝癌的发病机制、合理评估预后显得尤为重要.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性肝癌(HCC)占90%以上,近来有研究推测SLP-2蛋白参与了Rho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通过检测HCC中Ras同源物A(RhoA),SLP-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HC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儿童腹痛的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并分析其病因。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腹痛患儿,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同时进行相关血液生化检测,记录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分析患儿临床症状及病因。结果 30例腹痛患儿均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其中2例(6. 67%)患儿为浅表性胃炎合并胆汁返流,结果显示患儿胃底黏膜或胃窦部位可见红白相间的斑点或充血红斑。17例(56. 67%)患儿为浅表性胃炎,结果显示黏膜表面附着胆汁,胃底黏液黄染; 9例(30. 00%)患儿为十二指肠球炎,结果显示十二指肠黏膜有红白相间斑点。30例患儿中,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患儿为20例(66. 67%),4~7岁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患儿为4例(44. 44%),8~13岁患儿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患儿为16例(76. 19%); 4~7岁患儿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显著低于8~13岁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及浅表性胃炎为小儿腹痛的主要病因,与Hp感染有关,年龄超过8岁患儿发病率较高,应用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准确率高,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胃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可行性.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42例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2012年4月~2016年4月)作为此次实验对象,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21例应用药物治疗,实验组21例应用胃镜下套扎治疗,研究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肝功能.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显著低于实验组(90.48%),P<0.05;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AST、ALT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实验组AST、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采取胃镜下套扎治疗可有效促进肝功能恢复,止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在大肠肿瘤病灶形态与性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接受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大肠肿瘤患者运用放大色素内镜,将凹陷肿瘤病灶分为1型凹陷和2型凹陷,同时按照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之后的病理检查结果,判断大肠肿瘤病灶的形态与性质。结果本组患者病灶发生表面凹陷40例,其中1型凹陷病灶25例,2型凹陷病灶15例。2型凹陷病灶轻度增生发生率显著低于1型凹陷病灶,腺癌发生率显著高于1型凹陷病灶(P<0.01);2型凹陷病灶与1型凹陷病灶粘膜切除术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大肠肿瘤病灶形态与性质的评价中,放大色素内镜可依据大肠肿瘤表面的凹陷程度来判断病灶的浸润深度和性质,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析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2021年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消化道肿瘤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并发术后感染的60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情况,随机选取100例同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未发生感染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采集患者标本,经细菌培养分离后,进行病原菌鉴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发生感染,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及临床病理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连续两周给予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及白介素10水平,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并发感染患者中,1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8.33%。其中,3例患者发生术中穿孔,2例患者于术后24 h内发生术后出血,2例患者术后出现食管返流,4例患者术后延迟出血。共培养分离出6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4株,革兰阳性菌8株,真菌2株。2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三联治疗法,观察组采用四联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对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治率70%,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治率90%。两组患者IL-10水平改善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用药天数、免疫功能低下、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侵入性操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合并高血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发生术后感染为因变量,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60 min、用药天数≥15 d、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30 g/L是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患者,以大肠埃希菌和幽门螺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基础治疗方案上给予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年龄大、手术时间久、用药天数长、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低是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SLP-2基因是新近发现的肿瘤相关基因,属stomatin基因超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在人食管癌、肺癌、喉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并发现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