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左卡尼汀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以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6.25 mg,bi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静脉滴注左卡尼汀注射剂2 g,qd,2组均持续治疗10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糖类抗原125(CA125)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 NP)水平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7%(46例/49例)和71.42%(35例/4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Gal-3分别为(4.19±0.59),(5.64±0.73)μg·L-1;CA125分别为(48.16±5.54),(73.47±8.02)U·L-1;NT-proB NP分别为(291.93±36.30),(389.61±45.60)μ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转氨酶上升和头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44%(11例/49例)和18.37%(9例/4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左卡尼汀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入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218例,入院后即刻抽取静脉血查血常规,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的大小由小到大将其分为A、B两组,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32.5±21.7)ng/ml和(56.8±39.4)ng/ml,B组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律失常(17.43%和39.45%,P<0.01)、心力衰竭(22.94%和51.38%,P<0.01)及猝死发生率(2.75%和11.01%,P<0.05)B组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LR与AMI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慢复流的发生与应激血糖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将首次发生且症状出现至就诊时间≤6h的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253例,分成形慢复流组及对照组,观察两组间应激血糖、hs—CRP及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26例(10.3%)患者于PCI后出现了形慢复流,无慢复流组应激血糖、hs—CRP、白细胞数以及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球囊扩张压力、住院期间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应激血糖及hs—CRP水平与AMI患者PCI术后无/慢复流的发生有关,并可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动态心电图 (DCG)作为 1种长时间观察心电变化规律的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为更好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 (VR)对预后的影响 ,对 78例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18例AMI中 ,男 62例、女 5 6例 ,年龄 (5 6± 17 5 )岁。AMI部位 :前间壁 3 5例、广泛前壁 2 3例、下壁3 0例、下壁 +后壁 19例 ,前壁 +下壁 7例 ,心内膜下 4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1 2 方法 采用DMS -P5DCG分析系统 ,在AMI后 6h~ 4W接受检查 ,采用CM1、CM2 、CM3双极导联 3通道记录。1 3 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给予1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急诊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时期同一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其循环复苏前后的基础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尿量、多脏器衰竭、恶性心律失常、30d病死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院前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发心梗次数及IABP治疗前心功能分级(Killips分级)、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30d病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循环支持药物的应用等有显著性差异(P〈0.01),IABP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获益(P〈0.01)。与治疗前比较,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分级、尿量明显提高,心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治疗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疗效,可以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并能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味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心脏彩超、再狭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EGF、bFGF和TGF-β1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周与术后4周的VEGF、bFGF和TGF-β1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与术后4周的VEGF、bFGF和TGF-β1均升高,且术后4周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较术前降低,LVEF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4周的LVESD、LVEDD较对照组降低、LVEF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对照组患者发生再狭窄17例,研究组患者发生再狭窄8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促进血管新生,降低再狭窄率,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筛选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相关的药物靶点基因,利用DAVID通路数据库和基因互作网络分析目标基因的分布和功能,促进CHF的研究和新药的开发。方法 以"congestive heart failure"检索NCBI基因数据库,提取CHF相关基因数据,采用DAVID分析工具提取基因富集的通路数据。对40个非冗余基因所显著富集的11条KEGG通路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富集通路中的基因同HPRD人类蛋白互作网络进行匹配,建立通路中关键基因的互作网络。并对所建立的相关子网进行比较,筛选和CHF相关的药物靶点基因。结果 MMP9、LMNA、DMD、EMD、AGTR1、EDNRB、NOS3和TNF等21个CHF相关基因需要完善研究,LMNA、MMP9和AR 3个基因可能是CHF治疗药物间接作用的重要靶点。结论 CHF发病与cGMP-PKG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多个通路相关。MMP9、LMNA、DMD、EMD、AGTR1、EDNRB、NOS3和TNF等21个CHF相关基因在病理和治疗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疾病相关基因的代谢通路和互作网络,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分子基础,并为新药研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 血清浓度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110例因胸闷、痛而疑是冠心病的入院患者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颈动脉超声检查,入院第2日进行hs-CRP血清浓度检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评估三者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hs-CRP浓度、颈动脉斑块IMT,Crouse积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指标检测值的大小与冠脉狭窄程度均成正相关(r均>0.6,P<0.05).如将Crouse积分≥10.7作为标准,则其灵敏度为78.5%,阳性预测值89.9%,Crouse积分<10.7的特异度79.0%,阴性预测值58.0%.结论: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MT,Crouse积分联合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可作为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一项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治疗前后心脏血清标记物及心电图的变化及关系。方法检测V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并分别记录手术前后心电图(ECG),对治疗前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介入治疗后6hVSD患者较治疗前血清cTnI明显升高(t=12.796,P〈0.01),24h已下降,但仍有统计学意义(t=44.444,P〈0.01),术后48h已恢复至术前水平,hs-CRP术后6h、24h、48h逐渐升高,且升高明显(t6h=55.463,t24h=111.558,t48h=109.831,P值均〈0.05),血清CK、CK-MB、LDH、AST水平无明显变化。部分ECG术后较术前出现新发传导阻滞,多见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病例,但与心肌酶、C反应蛋白变化无明显关系。结论经导管VSD封堵术对患者cTnI、hs-CRP及ECG有一定影响,但cTnI、hs-CRP的变化与ECG的变化关联度不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