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索上游移码突变体(up-frameshift mutant 1,UPF1)在肺腺癌(adenocarcinoma,ADC)中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探讨其在临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150例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ADC患者的UPF1表达情况。Kaplane-Meier分析UPF1的表达与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以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之间的关系。  结果  UPF1表达水平随ADC恶性程度的增大而降低(P < 0.01),也与TNM分期(P=0.014)、是否有淋巴结转移(P=0.016)及远处转移(P=0.035)相关。UPF1的表达水平显著影响ADC的患者RFS和OS,UPF1表达低患者的RFS和OS较短(P < 0.05)。  结论  UPF1在ADC中可能起到抑瘤的作用,可以作为ADC治疗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并且UPF1有可能成为新的ADC药物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连阿胶汤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等对黄连阿胶汤的有效成分及靶点进行筛选,使用Cytoscape软件建立成分-疾病靶点图,基于STRING平台建立交集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图,基于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体外实验,取皮质酮造模的PC12细胞,给予槲皮素、黄芩素,检测细胞活性以及相关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从黄连阿胶汤中共筛选出抗抑郁的活性成分73种,涉及577个靶点,其中283个靶点与抑郁症相关。槲皮素、黄芩素和β-谷甾醇等活性成分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PPI结果显示,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和蛋白激酶B1是黄连阿胶汤治疗抑郁症的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靶点与有效成分之间有着良好的结合能力。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83个靶点涉及缺氧反应、突触后膜和质膜,以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TNF和环磷酸腺苷(cAMP)等信号通路。体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VEP1、PKHD1与P5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其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0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ROC曲线为主要统计方法探究不同指标的免疫组化评分对于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根据其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 以无瘤生存期主要研究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为55(21~88)岁, 中位AFP水平70.6(1.03~718 840.0)μg/L, 中位CA19-9水平22.89(0.6~1 000.0) kU/L, 中位肿瘤大小4.5(1.0~27.0) cm。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SVEP1、PKHD1、P5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 表达水平使用免疫组化评分进行量化, 三个指标免疫组化评分的ROC曲线中AUC面积分别为0.861、0.829、0.716, 临界值分别为4、4、1分(P < 0.001)。SVEP1高危组(≤4分)与低危组(>4分)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1%和51.7%;PKHD1高危组(≤4分)与低危组(>4分)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3%和51.9%;P53高危组(>1分)与低危组(≤1分)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和27.3%, 每个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 0.001, 0.003)。PKHD1与SVEP1联合应用时, 其ROC曲线的AUC面积为0.897(P < 0.001), 敏感性为76.5%, 特异性为94.4%。  结论  P53预测原发性肝癌复发的准确性不足, 不推荐首选使用。SVEP1、PKHD1预测原发性肝癌复发准确性较高, SVEP1特异性较高, PKHD1敏感性较强, 两者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的二倍体细胞通常通过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和M期(分裂期)经典细胞周期完成细胞增殖。然而,在动、植物中也广泛存在着一种与有丝分裂不同的细胞周期过程,即内复制。在内复制过程中,G期和S期交替出现,细胞并不发生分裂,导致产生多倍体细胞。内复制在人体的正常发育、器官形成、创伤愈合过程中必不可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内复制与肿瘤发生、演进的关系。本文就内复制的生理作用做一概述,并讨论内复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CD95和OX40L 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的淋巴细胞与相应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反应,经洗涤、固定后,应用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T淋巴细胞表面CD95~+CD3~+的表达量.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刺激分子OX40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HCC患者外周血CD95~+CD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0)%vs(20±7)%,t=2.960,P<0.01];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OX40L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6±0.36vs 0.86±0.70,t=2.302,P<0.05).结论:HCC患者外周血CD95及OX40L分子的异常表达在HCC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大叶小檗根和木蹄层孔菌子实体为原料,根据中药配伍理论,采用制剂学方法研制了小檗木蹄口腔溃疡药膜。方法:以成型性、外观、柔软度、韧性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选择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甘油、炼蜜用量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小檗木蹄口腔溃疡药膜的配方。通过建立大鼠口腔溃疡动物模型进行了该膜剂的药效学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小檗木蹄口腔溃疡药膜高、中、低剂量组。阳性组用蜂胶口腔膜给药,每只每次1片,1 d内分2次给药。小檗木蹄口腔溃疡膜高剂量组1 d内分4次给药(4片)。小檗木蹄口腔溃疡膜中剂量组1 d内分2次给药(2片)。小檗木蹄口腔溃疡膜低剂量组每天1次给药(1片),均连续给药7 d。结果:膜剂最佳配方为大叶小檗提取物浸膏-木蹄层孔菌提取物浸膏-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甘油-炼蜜-水(8∶4∶10∶2∶3∶20∶500),此配方下,该药膜的各评价指标的评分为成型性23.6分,外观23.8分,柔软度22.5分,韧性23.3分。该膜剂对于治疗大鼠口腔溃疡效果明显,愈合率很高。结论:制得的小檗木蹄口腔溃疡药膜具有抑菌消炎、促进愈合的作用,治疗口腔溃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2000年1 月至2014年9 月收治的4 例横纹肌样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 例横纹肌样瘤患者中1 例原发于肾脏、其余3 例原发于肾外软组织。病理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核仁突出,胞浆可见嗜酸性包涵体,核分裂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阳性,广谱角蛋白(CK)、CD99、CD34、S-100 均有不同程度阳性,人肌调节蛋白1(MyoD1)、结合蛋白(Desmin)、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INI- 1)阴性。结论:横纹肌样瘤是罕见且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好发于肾脏,也可见于其他系统,其病理形态独特,需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人源电压门控质子通道蛋白(human voltage-gated proton channel 1,Hv1)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检测Hv1在不同转移能力的人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小RNA干扰(siRNA)技术下调Hv1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和体外侵袭实验方法,观察Hv1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相关分子机制。   结果  Hv1在高转移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表达较高,Hv1基因的siRNA干扰片段能够抑制Hv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细胞划痕和体外侵袭实验表明Hv1降表达的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弱;明胶酶谱和免疫印迹实验证明下调Hv1基因在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明显抑制了MMP-2的活性。   结论  Hv1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泽泻汤治疗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 MD)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SymMap、TCMSP、TCMID、BATMAN-TCM等中医药数据库及TargetNet药物-靶点谱在线计算平台,获取泽泻汤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OMIM、Gene Cards、TTD、CTD等疾病基因数据库,获取MD相关靶标基因;利用STRING蛋白质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信息分析软件,获取关键靶标基因、构建中药-有效成分-靶标基因网络图;利用R软件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泽泻汤中69种有效成分可作用于88个MD相关基因,以核受体(如糖皮质激素受体)为主要作用靶点,参与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关的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结论:由核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核因子κB介导的炎症反应通路,可能是泽泻汤减少MD炎症反应,缓解膜迷路水肿的重要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