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谷氨酰胺是含有两个氨基分子的α-5碳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重要成分,约占整个血浆氨基酸的30%~50%。其作为“氨的载体”有利于保护机体血液循环中较高血氨所引起的损害。谷氨酰胺(glutamie Gln)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为快速分裂的细胞提供能量及作为某些生物活性分子的前体物质,如嘧啶、嘌呤、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Gln还是肾脏产氨的最重要前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Gln目前在胃肠外科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直肠类癌属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恶性,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肠镜结合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类癌的最佳方法,但最后确诊需靠病理检查。既往手术是直肠类癌主要治疗方法,近年微创治疗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该病预后较好,现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化疗致闭经(CIA)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至2018年的305例行辅助化疗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随访其化疗后月经变化情况,分析CIA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CIA发生率为69.51%(212/305),其中月经恢复率为44.8%(95/212).年龄与CIA发生率、月经恢复情况均显著相关(P<0.05).年轻的患者表现出更低的CIA发生率和更高的月经恢复率.但孕产次、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PR)、HER-2状况、病理分期等因素与CIA发生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行AC-T和TAC/AT化疗方案的患者CIA发生率高于行TC方案的患者(P<0.05).用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的患者CIA发生率为72.63%,略高于未使用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龄显著影响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CIA发生率,且随着年龄的增大,CIA发生几率增加,月经恢复几率减少.此外,蒽环类与紫杉类药物联合或序贯使用可导致CIA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富含谷氨酰胺二肽和支链氨基酸的新型20种结晶氨基酸配制的全肠外营养液对短肠综合征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谷氨酰胺二肽组、标准组、无氮组及虚拟对照组,观察各组动物之间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S- )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谷氨酰胺二肽组与标准组及无氮组相比,T淋巴细胞转化率、CD4 /CD8 及TNF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结论富含谷氨酰胺二肽和支链氨基酸的20种结晶氨基酸更有利于手术后创伤应激期免疫功能的恢复,增强其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讨论保留乳腺治疗乳癌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临床Ⅰ、Ⅱ期乳癌患者实施了乳癌区段切除加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化疗,放疗,或抗雌激素(TAM)治疗.结果:13例获随访,2例失随访.4例患者随访10~14年,6例随访8~9年,3例随访5~7年.所有患者随访期内存活,其中1例于术后4年10个月患侧乳癌局部复发,行患乳单纯切除;术后6年7个月发现对侧腋淋巴结转移而行乳癌改良根治术,随访10年仍健在.全组患者无病生存率92.31%,复发率7.69%,治疗效果不低于乳癌改良根治术.结论:保留乳腺治疗临床Ⅰ、Ⅱ期乳癌可作为同期乳癌根治性手术的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8.
直肠类癌属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恶性,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肠镜结合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类癌的最佳方法[1],但最后确诊需靠病理检查.既往手术是直肠类癌主要治疗方法,近年微创治疗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3].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对消化道肿瘤术后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消化道肿瘤手术病例102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逐渐过渡至完全性肠内营养,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天、术后10天检测临床生化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并分别比较上述指标.结果 102例消化道肿瘤病例术前、术后血清ALT、BUN、CR无统计学差异.ALB及TP在术后第1天有所下降,术后10天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CD3和CD4阳性细胞在术后第1天有所下降,术后10天均明显恢复;CD8术后第1天有所升高,术后第10天恢复至正常水平;CD4/CD8比值术后第1天显著降低,经营养支持治疗至第1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可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状态,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Wistar大鼠小肠大部切除和肠外营养模型,重点研究富含谷氨酰胺和支链氨基酸的新型20种结晶氨基酸对大鼠肠粘膜形态结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及TNF的动态变化。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虚拟对照组、无氮组、20种氨基酸和17种氨基酸组。虚拟对照组为空肠上段距屈氏韧带10cm处横断,以5-0丝线端端吻合,该组口服常规的大鼠饲料,液体由中心静脉输注。后三组切除75%的小肠,空肠上段及回肠末段分别剩余15cm及10cm肠段,残端对端吻合,无氮组能量由脂肪乳和葡萄糖组成的TPN经中心静脉供给,20种氨基酸组和17种氨基酸组及虚拟对照组等氮,四组动物非蛋白热卡相等。术后隔日称体重。术后4、7天收集粪尿测氮平衡,术后第8天眼眶采血测肝功能、TNF、纤维结合蛋白、前白蛋白及Th/Ts,鼠尾无菌采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处死动物后计算脏器指数,采集肠粘膜标本,测定肠粘膜DNA、RNA含量,观察粘膜形态结构,测量粘膜厚度与绒毛高度。结果20种氨基酸组、17种氨基酸组、虚拟对照组测得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无氮组(P<0.05)。20种氨基酸组和虚拟对照组其体重丢失、氮平衡及空肠粘膜形态均好于17种氨基酸组;血清白蛋白、TNF、Th/Ts、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空肠粘膜厚度绒毛高度和其DNA、RNA的含量也高于17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