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手术病人术中开放脑池,术后及非手术患者行腰穿,用灭菌生理盐水置换血性脑脊液.结果脑脊液置换术可显著提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可广泛用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对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7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以判断其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急性颅脑损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组FBG及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分组7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障碍主要由受伤脑组织释放凝血因子引起,因而能够反映脑组织受伤程度,对早期判断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脑外伤的发生率近年来居高不下,且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1]。脑组织中含有大量神经细胞、重要血管和脑脊液,是保证人体各个器官正常运转的指挥官[2]。由于中枢神经细胞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脑外伤患者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给患者的机体功能带来无法逆转的损伤[3]。因此,脑外科一直致力于提高脑外伤患者的疗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高血压性脑出血(HCH)患者因年龄大、体质差、起病急,出血量较大时(>30 mL)常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显著压迫引起急性颅内压升高,脑疝形成,严惩威胁患者生命,及时有效地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科2004~2008年对收治的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中26例采用微创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林爱明  徐勇  刘佳骐  王笃前 《现代医学》2014,(11):1345-1347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加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采取去骨瓣减压加血肿引流术治疗)和对照组(n=30,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日常生活功能障碍程度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6.7%和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普遍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3%和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加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血肿效果显著,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恢复较好,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是在颅脑外伤患者详细病理解剖时发现的一种病理变化,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末,1977年Adams等[1]多次报道这种脑损伤死亡的脑病理表现,并于1982年将其命名为DAI。研究[2]表明因头部受减速惯性力或(和)成角加速所造成的颅脑损伤会导致DAI ,主要特征为广泛神经元轴索断裂,因病情较严重,且病理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植物及重残生存率达到30%~40%,死亡率高达42%~62%,从而使患者、家庭及社会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和负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也称之为外脑性轴索损伤(TAI ),其发生与外脑性损伤(TBI)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外脑性损伤(TBI)所引起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少占35%,而不会发生占位损伤[3]。当前,临床治疗DAI 仍无特效药物及相关措施。本研究中作者对65例颅脑DA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DAI的临床诊治措施和预后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的高低与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新入院180例颅脑外伤病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单纯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情况,并与87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及hs-CRP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脑外伤患者中PHI组的D-二聚体的平均浓度为6.49±3.45mg/L,非PHI组D-二聚体的平均浓度为4.16±3.15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D-二聚体及hs.CRP的值与脑外伤患者的预后评分成正相关。结论检测脑外伤患者血中的D-二聚体及hs—CRP的浓度表达有助于预测或早期诊断PHI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创伤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PHI组41例,对照组139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血浆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PHI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浆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与PHI发生的关系。结果: PHI组D-二聚体的平均质量浓度为(6.49±3.45)mg/L,对照组为(4.16±3.15)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HI组超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与PHI的发生有关(OR=1.135,95%CI 0.940~1.299,P=0.03和OR=1.005,95%CI 0.740~1.159,P=0.02)。ROC曲线显示D-二聚体质量浓度的最佳临界值为4.15 mg/L,此时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70%;当D-二聚体质量浓度大于4.15 mg/L时,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将高达73.5%。结论: 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可作为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一个预判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皮横切口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探讨手术方法。结果经MRI、CT证实的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取头皮横切口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无1例死亡,术后头颅CT复查5例有颅内积气,无1例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采用头皮横切口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治疗CSDH可以减少术中脑组织损伤,颅内积气、血肿残留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