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我院就诊的ITP患者76例,应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35例为常规组,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的41例为大剂量组。比较2组疗效、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CD4+、CD4+/CD8+水平。结果 与常规组总反应率74.29%对比,大剂量组92.68%较高(P<0.05);2组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对比,大剂量组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血清CD4+、CD4+/CD8+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大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8%(2/41)低于常规组25.71%(9/35,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不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对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血液学缓解率以及细胞遗传学缓解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盲法将68例CML-CP患者均分为伊马替尼组(n=34)与尼罗替尼组(n=34),治疗1年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均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尼罗替尼组3个月后达到BCR-ABLIS≤10%、治疗6个月后达到BCR-ABLIS≤1%以及治疗12个月达到BCR-ABLIS≤0.1%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主要分子学反应(MMR)获得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尼罗替尼组MMR获得率均显著高于伊马替尼组(P<0.05)。两组治疗3、6、12个月后,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获得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尼罗替尼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中水钠潴留、胃肠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米托蒽醌、阿糖胞苷(MA)方案作诱导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初治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米托嗯醌(mitoxantrone)和阿糖胞苷(cytarabine)对35例成人ANLL患者进行联合化疗.结果 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CR)15例(42.9%),部分缓解(PR)9例(25.7%),总有效率68.6%.结论 在强力支持治疗的基础上,MA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其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01~2019-08我院就诊的ITP患者7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35例)应用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35例为常规组,大剂量组(41例)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的41例为大剂量组。比较2组疗效、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CD4+、CD4+/CD8+水平。结果:与常规组总反应率74.29%对比,大剂量组总反应率92.68%较高高于常规组74.29%(P0.05);2组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开始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对比,大剂量组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血清CD4+、CD4+/CD8+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大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8%(2/41)低于常规组25.71%(9/35,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沙利度胺、环孢素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2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低危、中危Ⅰ),予促红细胞生成素10000U,隔日一次皮下注射,沙利度胺100mg/d,环孢素胶囊起始剂量为3mg/(kg·d),1周后根据环孢素血药浓度调整剂量,用量在3~6mg/(kg·d)。8~12周评估疗效。结果 16例获血液学改善,红系反应率为62.5%(15/24),中性粒细胞反应率为33.3%(6/18),血小板反应率为26.7%(4/15)。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害。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沙利度胺、环孢素治疗效果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氟康唑在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预防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3年1月住院的58例初治AL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氟康唑胶囊100mrCd,口服.自化疗开始至脱离粒细胞缺乏时停止;对照组未常规应用预防性抗真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真菌感染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化疗后并发真菌感染率为7.4%(2/27),对照组并发真菌感染率为29.0%(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预防性治疗对于预防初治AL患者真菌感染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战芳   《中国医学工程》2011,(10):96-96,99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对68例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住院病患的全部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DS的起病较为隐匿,而且病程长,全部患者均出现程度不一的病态造血,有高达95%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伴或不伴有白细胞或(和)血小板的下降;71%患者伴有其它慢性疾病,常规治疗效差。结论贫血为老年MDS的主要特点,老年MDS诊治困难,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是发生结外淋巴瘤最常见的部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占恶性淋巴瘤的17.5%,占结外淋巴瘤的57%。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分类、病理特征和分期标准。检查中应综合应用超声内镜、胃镜活组织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以达到提高PGIL诊断和评估效率的目的。虽然在临床上,PGIL的表现与胃肠道其他癌症相似,但是它与后者在治疗和预后方面有很大的区别,PGIL在治疗中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预后与PGIL的临床分型、病理类型及对综合治疗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97例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造血系统疾占84.5%,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AA)占31.9%,其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占18.6%,巨幼细胞贫血(MA)占12.4%,急性白血病占(AL)10.3%。非造血系统疾病占15.5%,不同疾病有各自特点。结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较多,其中造血系统疾病占多数,依据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可进行鉴别,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AG/HAG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高危)患者,予CAG/HAG方案联合维甲酸治疗1个疗程,评估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5例(31.25%)获完全缓解,2例(12.5%)部分缓解,稳定1例(6.25%),骨髓缓解加血液学进步4例(25%),总有效率7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骨髓抑制期并发感染及肝功能损害。结论 CAG/HAG联合维甲酸治疗对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耐受性较好。但老年患者需特别重视骨髓抑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