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谷氨酸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细胞兴奋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更清楚地了解药物对神经元的损伤和保护作用,在体外对新生大鼠(0-1d)海马神经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谷氨酸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细胞兴奋性神经毒损伤模型。通过检测神经细胞乳酸脱氢酶泄漏率和相关显微镜下对神经细胞形态变化的观察,发现只有发育成熟的神经元对谷氨酸兴奋毒损伤最敏感,神经元的兴奋毒损伤对谷氨酸在一定范围内有剂量信赖性或接触时间依赖性关系,提示谷氨酸通过与其受体结合造成神经元兴奋毒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进钉点到棘突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用于椎弓根螺钉个体化植入的可行性.[方法]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收集成人脊柱标本30例,在CT横断面扫描图像上测量如下数据:椎弓根宽度a,进钉点到椎体前缘的距离b,进钉点到棘突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c,椎弓根纵轴与椎体矢状轴的夹角A,在侧位片上测量椎弓根纵轴与操作台垂直线的夹角B,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T图像上进钉点到棘突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用于进钉点在水平方向上的定位,对照组采用Ebraheim法定位进钉点,置钉后行CT扫描,判断螺钉有无穿破椎弓根内侧或外侧壁及穿破程度,按照穿破程度进行分级:A=完全位于椎弓根内;B:穿破程度<2 mm;C=穿破程度2~4 mm;D=穿破程度>4 mm,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T3-10水平螺钉穿破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1,T2,T 11,12:两组的穿破率相当.在T 3-18水平,螺钉的穿破程度(C,D级)明显高于其他节段,与椎弓根在这些节段横径变小有关;T 1-12,实验组中C,D级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进钉点到棘突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用于定位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可以明显提高螺钉在水平方向上的植入准确性.尤其在L 3-10节段,而且特别适合由于解剖变异,外伤,肿瘤破坏等原因使关节突关节,横突等解剖标志发生改变时椎弓根螺钉的植入,亦可以在正常解剖情况下作为传统定位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血浆P物质(S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以39例AECOPD老年患者和32例COPD稳定期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浆SP浓度,计算BODE指数评分,比较COPD患者血浆SP浓度和BODE指数相关性。观察AECOPD老年患者1年死亡率和急性发作者血浆SP浓度情况。结果 AECOPD老年患者血浆S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及老年健康对照组(P0.01);而稳定期COPD老年患者血浆SP浓度明显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P0.01)。AECOPD老年患者血浆SP浓度与BODE指数评分呈正相关(P0.01)。死亡和1年内2次以上急性发作者血清SP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AECOPD老年患者血浆SP水平可以判断COPD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对AECOPD老年患者的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桐油联合阿维A酸对轻、中度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其对IL-23/Th17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19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桐油组及对照组,每组98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阿维A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桐油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桐油外敷。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价桐油组及对照组疗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2组皮损组织中IL-17、IL-22、TNF-α和IL-23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治疗前后2组皮损组织中Th17细胞含量变化。结果 桐油组的总有效率(94.90%)显著高于对照组(76.53%)(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PAS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后桐油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皮损中IL-23、IL-17、IL-22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桐油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皮损组织中Th17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桐油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桐油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略高低于对照组(10.20%),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桐油外敷联合阿维A酸治疗轻、中度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患者皮损组织中IL-23/Th17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跟踪观察机采浓缩血小板(platelet apheresis concentrates,PCs)在5%DMSO条件下于-80℃冻存1~5年的体外功能变化.方法 玻璃珠柱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花生四烯酸诱导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蝰蛇毒检测血小板Ⅲ因子活性.结果 对深低温保存的冻存血小板的动态观察发现:PCs冻存期为1~5年融化复苏后的黏附和聚集功能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冻存至第4年的血小板复苏时4/10样品发生凝集,第5年的有3/11发生凝集;冻存至第5年时,多数样品血小板Ⅲ因子失活.对22℃常温保存的液体血小板的观察发现:血小板的黏附功能和最大聚集能力随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72 h有差异(P<0.05),96 h有显著性差异(P<0.01);5 d之内血小板Ⅲ因子活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22℃保存的液体血小板发生渐进的代谢损伤,而-80℃保存期在3年内的冻存血小板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
流式细胞术产前非侵入性定量检测胎-母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产前非侵入性定量检测RhD阴性孕妇胎 母出血的流式细胞术实验方法。方法 RhD阴性红细胞与RhD阳性红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 ,用抗 D作为一抗结合D+ 红细胞 ,以羊抗人IgGF(ab′) 2 FITC作为二抗 ,连接抗 D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 红细胞占D-红细胞的比例 ,建立抗 D及抗人IgGF(ab′) 2 FITC的量效关系 ,确定两者最佳使用剂量。在此实验条件下 ,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性分析 ,判定可以检测出的D-红细胞中混有D+ 红细胞的准确出血量范围 ,应用建立的流式细胞术方法测定 9例RhD阴性孕妇外周血中的胎 母出血量。结果 抗 D的有效使用剂量为 1∶4 0 0稀释 ,10 0 μl/5× 10 6细胞 ;羊抗人IgGF(ab′) 2 FITC的有效使用剂量为 2 5 μg/5× 10 6细胞 ;流式细胞术测定比例与已知实际比例的相关系数r =0 998;准确检测的胎 母出血量为 (0 .6~ 30 )ml。 9例RhD阴性孕妇外周血中除 2例未检出D+ 细胞而无法判断外 ,其余 7例均检测出胎 母出血 ,胎 母出血量为 (1.2~ 6 .4 8)ml。结论 针对孕期发生胎 母出血反应的RhD阴性孕妇 ,可以应用流式细胞术方法在产前准确无损伤地定量检测胎 母出血量 ,指导临床预防、治疗Rh新生儿溶血病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对HBsAg阴性和阳性献血者血样HBV DNA存在的确认并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9 397份无偿献血者血样,把109例乙肝不合格样品分成3类(HBs Ag+/NAT+、HBs Ag+/NAT-、HBs Ag-/NAT+),通过跟踪检测,确认为OBI毒株10例、HBV窗口期感染期3例和5例缺失追踪的HBs Ag-/HBV DNA+样品,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HBV病毒载量,应用NestedPCR技术扩增S基因片段并测定序列,与B/C基因型HBs Ag+/HBV DNA+阳性野毒株序列比对。结果深圳市无偿献血者经乙肝表面抗原胶体金快速试纸筛查后的HBs Ag阳性检出率为0.34%(66/19 397);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流行率范围为1∶1 939-1∶1 293,HBV窗口期感染流行率范围为1∶6 465-1∶2 424;10例OBI样品其病毒载量介于不能定量至112.0 IU/m L(中位数98.5 IU/m L)。10例OBI样本在S蛋白区(nt215-710)出现随机变异,OBI样品S区氨基酸置换率显著高于野毒株(P0.000 1),有4、2、3个OBI样品分别在CTL表位21-29、86-96、172-180出现L21S(2)、K/R24E(1)、I25M(1)、L88P(2)、S172F/L(2)、V178T(1)变异;OBI非CTL表位免疫区的氨基酸置换率亦显著高于野毒株(P0.05);其中1个OBI样品在nt636发生缺失变异。结论深圳献血者OBI流行率有增高趋势,OBI发生机制与乙型肝炎病毒的S蛋白区变异,特别是免疫活性区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黛力新不良反应误诊误治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华  熊文  高烨 《当代医学》2011,17(33):141-141
黛力新的通用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由于抗焦虑、抗抑郁作用较强,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该药引起的锥体外系等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笔者现报告黛力新不良反应误诊误治2例,以期临床医护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0.
羧甲基壳聚糖(CMC)是甲壳糖的水溶性衍生物,是一种新兴的海洋类药物,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有可能替代价格昂贵的透明质酸(HA)关节腔注射治疗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