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在我国境内流通的西药,中成药包装标签规范状况。方法 对我院现存865个不同产地、规格西、成药包装标签依近年来国家药监法规逐条对照,对不合要求者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药品包装不规范现象仍较普遍。提示药监部门应加大对为药品生产厂商的帮促力度。  相似文献   
2.
3.
二氢吲哚类利尿剂吲达帕胺 (Idp)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卡托普利 (Cpt)因疗效确切 ,口服方便 ,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高血压病治疗的长期性 ,它们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也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1~ 3 ] ,但是关于两药合用的研究报道不多 ,本研究通过对Idp与Cpt不同剂量伍用后的降压效果 ,血尿素氮 (BUN)、肌酐 (Scr)、尿酸 (UA)、钾变化 ,痛风、低血钾麻痹、剌激性干咳等发生与单用Idp或Cpt比较 ,对两药合用进行临床评价。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研究对象均为住院病人。入选标准 :按照《1999WHO/ISH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在卡马西平治疗儿童癫痫中的群体药动学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癫痫患儿共180例,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估算儿童癫痫卡马西平的群体药动学参数,并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结果年龄、体质量及每日服药剂量均为卡马西平清除率的影响因素。经自举法验证,本模型可靠、稳定。结论用NONMEM软件成功建立我院癫痫患者服用卡马西平的PPK模型。根据我院癫痫患者的PPK模型,结合患者年龄、体质重和合并用药可估算其清除率,优化临床个体化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种方案药物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经济效果。方法:152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A组)、醋酸去氨加压素合并奥昔布宁(B组)和酸酸去氨加压素合并中药温肾止遗汤(C组)3种不同方案治疗。运用药物经济学中最小成本分析法(CMA)进行评价。结果:3种方案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药物治疗费用以B方案最低;而A方案复发率最高,与B、C两方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醋酸去氨加压素合并奥昔布宁治疗方案复发率较低,成本低,更具经济学优势,而醋酸去氨加压素合并中药温肾止遗汤方案虽成本较高,但复发率最低,远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自动粉剂分包机的使用经验,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种常需分剂量的药品分别进行人工和机器(自动粉剂分包机)分剂量至1/5、1/8、1/10各3批,每批各取30包精密称量并记录,计算并比较各批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与合格率。结果:粉剂分包机分剂量合格率高于人工分剂量(P<0.05)。其中,分包总量>3 g的1/5粒熊去氧胆酸胶囊的分包机分剂量RSD低至3.26%~4.21%,合格率达到100%。结论:自动粉剂分包机分剂量大大提高了分剂量的准确度,用好自动粉末分包机对推动儿童精准分剂量调剂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熊一岚  冯进云  李学娟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27-1727,1732
目的观察外用湿润烧伤膏对葡萄球茵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SS㈣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7例SSSS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在常规抗生素的全身治疗基础上。实验组采用湿润烧伤膏外涂治疗,对照组采用莫匹罗星乳膏外涂治疗,并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发现湿润烧伤膏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结论外用湿润烧伤膏治疗SSSS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季节波动及对药品采购与库存的影响,提高医院合理制定药品采购计划和库存管理的水平.方法:采用比例移动平均法(Census Ⅱ法)统计2005年12月至2009年1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常见过敏性疾病的患儿人次,对其发病率进行季节性分析,对各类过敏性疾病门诊处方的用药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发病率与药品需求之间的联系.结果:同期治疗这些过敏性疾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品是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色甘酸钠滴眼液和炉甘石洗剂,其中前三种的月均使用量最高峰在11月,后两者的使用最高峰在10月.这与对应的各疾病发病率最高峰基本一致.结论:常见过敏性疾病的药物使用量随季节波动,且与疾病发病的季节规律一致.掌握本地区常见过敏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可指导医院合理制定年度药品采购和库存计划.  相似文献   
9.
儿童医院药物应用情况与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儿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方法:采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表》,对我院2006~2008年住院期间3653例患儿药物应用情况及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498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3%;1~3岁患儿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36.14%);静脉滴注是引发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给药途径(71.29%);引起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物(66.87%);冬、春季是儿童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季节。结论:药品都具有两重性,儿童又是特殊的群体,应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避免或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熊一岚  魏红  罗叶青 《中国药师》2010,13(7):1016-1019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季节性发病趋势和药物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并及时指导医院药品储备。方法:应用我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统计2007~2009年在门诊就诊的四类典型的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湿疹)的月患儿人次及全院抗组胺药年度用药频次,根据月均人数对构成比进行季节性分析,采用用药频次排序法,分析2007—2009年抗组胺药的用药情况。结果: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人数均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我院抗组胺药的年总用药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西替利嗪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使用频次2007年住居榜首,三年来构成比分别为37.10%、33.41%和24.17%。第一代抗组胺药酮替芬因价格低廉、疗效确切,其用药频率也始终保持在前3位,且以氯苯那敏为代表的第一代传统抗组胺药在低龄患儿中使用频次相对较高。结论:我院抗组胺药的临床用药基本合理,第二、三代新型抗纽胺药已逐渐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