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人结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探讨高危型腺瘤与TGF-β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近几年经结肠镜检出的82例老年患者(≥60岁)结肠息肉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类型,并与96例中青年组(20~59岁)患者结肠息肉相比较。选取其中结直肠息肉标本110例,结直肠癌10例,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GF-β1、Smad3、Smad4在各组中的表达,并分析高危型腺瘤中TGF-β1、Smad3、Smad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老年人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病理类型以腺瘤为主。TGF-β1、Smad3、Smad4,在息肉组、结直肠癌组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其表达与高危型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相关。高危型腺瘤和DukesA期结直肠癌中TGF-β1、Smad3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而Smad4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其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TGF-β1通路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TGF-β1、Smad3可能在结直肠腺瘤的癌变早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与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后大体标本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54例的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男性39例,女性15例;发病高峰年龄为51~70岁46例(占85.2%);食管上段3例(5.6%),食管中段35例(64.8%),食管下段16例(29.6%)。内镜分型:隐伏型、斑块型、糜烂型、乳头型分别为13.0%、53.7%、22.2%和11.1%;病理分型:鳞癌、腺癌分别为83.3%和16.7%,其中黏膜内癌15例(27.8%),黏膜下层癌39例(72.2%)。结论早期食管癌好发于51~70岁男性,食管中段系好发部位,内镜下表现以斑块型多见,鳞癌为主,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1年5月45例老年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临床资料。对44例老年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或)气囊扩张术,并行网篮取石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结果所有病例插管造影成功均显示胆总管结石,结石直径在0.6~3.0 cm。其中单发结石27例,2枚结石12例,三枚以上6例。网篮直接取石34例,碎石后取石7例,3例胆总管放置塑料支架,1例因乳头太小无法行切开同时结石较大转手术治疗。一次取尽结石35例,放置鼻胆管引流后二次取石6例。3例术中乳头肌切开渗血,给予电凝、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或气囊压迫出血停止,1例24 h后乳头切口涌血,给予钛铗止血。2例出现术后轻症胰腺炎,5例出现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给予相应处理痊愈。对其中36例随访6~12个月未见结石复发,3例放置塑料支架患者半年后结石明显变小,再次内镜治疗。结论老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内镜治疗应根据憩室位置和结石大小选择合适的乳头切开长度,结合气囊扩张、碎石等方法,可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汪发勇  许建明  汤海涛  潘宏年 《安徽医药》2007,11(11):1020-1021
目的探讨结肠高危性腺瘤患者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根据息肉数量、病理检验结果将152例结肠息肉患者分成高危性组腺瘤、低危性腺瘤组及非腺瘤性息肉组,并对相关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高危性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3),在年龄方面高危腺瘤组与低危性腺瘤组有年龄上差异(P=0.04),而与非腺瘤性息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3)。另外在出现血便的症状方面以高危性组较多,而发生在直肠部位的息肉推测以高危性腺瘤组居多,而发生在横结肠部位的息肉则可能以低危性腺瘤组相对较多。结论发生在直肠部位的腺瘤以及出现血便推测以高危性组居多,而发生在横结肠部位的息肉则可能以低危性腺瘤组相对较多,高危性息肉可出现结肠任何部位,有条件尽量做全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食管贲门部各种良、恶性疾病所致的狭窄 ,轻者不能进固体食物 ,重者液体亦不能通过。由于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 ,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紊乱。食物积滞于狭窄部以上、反流可并发食管炎及吸入性肺炎 ,为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1] ,扩张治疗是目前较为常用而且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我科 2 0 0 0年 11月— 2 0 0 3年 4月利用沙氏探条扩张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贲门狭窄 2 5例 ,其中 5例扩张后置入食管支架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5例 ,男 15例 ,女 10例 ;年龄 36~77岁 ,平均 5 8.2岁 ;扩张…  相似文献   
6.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治胆胰疾病4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断肝胆胰疾病的重要方法,尤其是近年来治疗性ERCP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部分外科手术。我院应用ERCP对40例胆胰疾病患者进行了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与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后大体标本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54例的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男性39例,女性15例;发病高峰年龄为51~70岁46例(占85.2%);食管上段3例(5.6%),食管中段35例(64.8%),食管下段16例(29.6%)。内镜分型:隐伏型、斑块型、糜烂型、乳头型分别为13.0%、53.7%、22.2%和11.1%;病理分型:鳞癌、腺癌分别为83.3%和16.7%,其中黏膜内癌15例(27.8%),黏膜下层癌39例(72.2%)。结论早期食管癌好发于51~70岁男性,食管中段系好发部位,内镜下表现以斑块型多见,鳞癌为主,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后并发肺炎的相关因素及风险模型预测。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171例接受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ESD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并发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度及预测性进行验证。结果 高血脂(OR=0.216, 95%CI: 0.052~1.274)、抗菌药物使用情况(OR=12.591, 95%CI: 3.242~48.899)、是否入住CU(OR=12.591, 95%CI: 0.015~0.281)、是否吞咽障碍(OR=0.217, 95%CI: 0.048~0.972)、浸润深度(OR=0.12, 95%CI: 0.025~0.572)、口腔护理(OR=8.976, 95%CI: 2.291~35.16)及留置胃管(OR=3.906, 95%CI: 1.097~13.907)为ESD术后并发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7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ESD术后并发肺炎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通过对该模型进行验证表明:预测值和观察值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使用Bootstrap部验证法对ESD术后并发肺炎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C-index指数高达0.937(95%CI: 0.929~0.945),说明列线图模型有良好的精准度和区分度。 结论 对行ESD术后的早期胃癌患者及时考虑高血脂、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入住ICU、是否吞咽障碍、浸润深度、口腔护理及留置胃管等因素综合评估ESD术后肺炎的发生率,能提高对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并发肺炎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胆总管结石内镜治疗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修中  潘宏年  蒋宇敏 《安徽医药》2009,13(12):1543-1544
目的通过对46例胆总管结石内镜下治疗的分析,评价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价值。方法本组4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男15例,女31例,既往有胆囊切除术者43例,原发3例。全组病人术前经B超或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等检查提示有胆总管结石。结果本组46例中2例未取出结石,余43例病人40例成功取出结石。3例取石失败,成功率93.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结论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但对其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王修中  汤海涛  潘宏年 《安徽医药》2007,11(11):1025-1026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小肠肿瘤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3月到2006年10月间本院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3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肿瘤8(8/17)例,病理证实6例;梗阻性黄疸9例均B超提示总胆管梗阻,6例行MRCP检查,5例提示总胆管下段梗阻及占位可能和1例结石,但十二指肠镜检查为乳头部腺癌;8例经B超或CT检查发现腹部包块;11例小肠造影发现有异常者7(7/11)例;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及怀疑3(3/4)例,外院双气囊小肠镜检查1例,未发现异常。本组病例中位于十二指肠20例、位于空肠9例,空回肠交界处2例,小肠系膜根部1例。结论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合理地选择小肠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胃或十二指肠镜、双气囊小肠镜或胶囊内镜、腹部B超或CT检查以及MRCP检查等方法,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