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采用的AP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对2008~2014年新诊43例A PL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进入A PL2008方案治疗的28例患儿进行疗效统计,总结治疗方案和现状。结果本组患儿中位年龄8岁4个月,男28例,女15例,以感染、贫血、出血、发热伴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标、中、高危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7.9%、48.8%和23.3%。11例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骨髓形态学检查以早幼粒细胞(PMC)异常升高为主。37例患儿免疫分型共同特征表现为CD33、CD117、MPO高表达。43例进行 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阳性率100%,同时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37例阳性,其中t (15;17)(q22;q11.2)经典遗传学异常28例,有9例少见核型。43例患者中,早期死亡4例,都死于颅内出血,11例早期放弃,28例可进行疗效分析A PL患儿中,死亡2例,复发2例,失访1例。血液学缓解(HCR)率为96.4%,4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5.9±7.6)%和(80.4±8.8)%,去除不规范治疗患儿,2年OS和EFS率分别为(94.7±5.1)%和(88.9±7.4)%。结论 APL的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发热伴浸润为主要特征。APL的PML/RARa融合基因与形态学诊断、免疫分型及染色体符合率分别为95.3%、90.2%和86.5%。APL2008方案治疗儿童A PL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26个月,因发现面色苍黄7 月,加重1月,发现皮肤出血点1 周入院。入院前7 月,患儿感冒,家长发现其面色苍黄,呈进行性加重,伴发热,40℃,无畏寒及寒颤,否认皮疹及出血倾向,尿色深黄,否认葡萄酒样小便及血尿。病程中有反复发热,每月2~3次,每次2~3天,均为高热。否认咳嗽、咯血,发热时觉面色苍黄加重,伴尿色加深,仍为黄色,清亮,无鼻衄及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1 周前,患儿双下肢及腹部少许针尖大小出血点,无其他出血倾向,入院当日院外查血常规Hb28g/L、RBC0.55×1012/L、RC2.9%、MCV110.9fl、MCH50.9pg、WBC5.0×109/L、PLT3×109/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不同诊断标准下儿童急性不明谱系白血病(acute leukemias of ambiguous lineage,ALAL)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39例儿童ALAL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接受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ALAL的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ALAL组(28例)和伴髓系表达组(1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 34例接受治疗的患儿3年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5%±9%和88%±6%。采用髓系方案、淋系方案、髓系方案诱导未缓解转淋系方案患儿的3年EFS率分别为33%±27%、78%±10%和100%±0%(P<0.05)。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阴性的患儿3年EFS率高于阳性患儿(96%±4% vs 38%±28%,P<0.05)。ETV6-RUNX1阳性均在伴髓系表达组,BCR-ABL1阳性、MLL-r阳性、高白细胞(白细胞≥50×109/L)均在ALAL组。伴髓系表达组和ALAL组的3年E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vs 66%±11%,P>0.05)。 结论 淋系方案治疗ALAL患儿的疗效优于髓系方案,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阳性提示不良预后。伴髓系表达的患儿未合并高白细胞和不良遗传学改变,预后好,提示将其按ALAL诊断和治疗时需尤为谨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毒副作用。方法:(1)总结2例难治性AIHA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的情况。(2)对2例患儿选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每次375 mg/m2,每周1次,共4次),随访利妥昔单抗使用后CD20+细胞、血红蛋白等的变化情况,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AIHA的疗效;同时观察发热、皮疹、感染等毒副作用。结果:2例患儿诊断AIHA后均首先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初期都能显效,但不能长期维持,需长期依赖激素及输血。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2例患儿均能显效,其中1例治愈,1例病情反复,最终死于严重贫血。结论:尽管糖皮质激素是治疗AIHA的一线药物,但激素依赖或难治性病例较常见,因此利妥昔单抗已逐渐成为儿童难治性AIHA安全有效的二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儿童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5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出现多系统受累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骨髓功能障碍、先天发育异常以及容易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或白血病,特别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1],除此之外,可有生长发育落后,心脏、肝脏、中枢神经系统、骨骼、免疫系统也可受累[2]。因本病罕见,且临床表现多样性,临床容易漏诊及误诊。本文收集了5例儿童SDS的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并分析初诊ALL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所有患儿均完善骨髓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利用多重巢式RT-PCR检测29种白血病基因,检测为阳性者采用split-out RT-PCR验证。结果 纳入255例ALL,其中男性153例,女性102例,平均年龄(63.07±2.67)月。共104例检出白血病基因(阳性率40.78%),包括ETV6/RUNX1基因42例、E2A/PBX1基因17例、BCR/ABL基因15例、MLL基因16例、SIL/TAL1基因5例、HOX11基因6例、EVI1基因4例、FLT3/ITD基因1例及SET/CAN基因1例。T-ALL基因检出率低于B-ALL(32.26% vs. 41.96%,PETV6/RUNX1、BCR/ABL基因C-B-ALL多见,E2A/PBX1和MLL基因分别多见于pre-B-ALL和pro-B-ALL。B-ALL中,BCR/ABL基因阳性患儿白细胞计数最高(PMLL基因阳性率(62.50%)最高(PETV6/RUNX1基因阳性率(21.13%)最高(PBCR/ABL基因阳性率(22.73%)最高(PE2A/PBX1基因阳性率(18.18%)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LL基因检出率较低,提示T-ALL可能需要其它方法进行分子遗传学分型。B-ALL不同年龄组分子遗传学改变存在差异,可能是不同年龄儿童B-ALL化疗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儿童静脉血栓的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确诊的126例静脉血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基础疾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评估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生率为0.41‰,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3岁年龄组患儿比例最大,为21.43%;患儿来源科室主要有血液科(主要为ALL)、肾脏免疫科、重症监护室;血栓形成部位主要为中心静脉置管患儿的颈静脉及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髂静脉;87例(69.05%)为无症状性血栓,39例(30.95%)为症状性血栓,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颈面部或手臂肿胀等。血液净化、入住ICU≥4 d、住院时间≥7 d、使用呼吸机、置管、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应用激素、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水平与静脉血栓发生相关,其中置管、血液净化、住院时间≥7 d、入住ICU≥4 d、手术、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置管、血液净化、住院时间≥7 d、入住ICU≥4 d、手术、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注意监测有无血栓形成,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范可尼贫血(FA)的临床特征、基因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的25例FA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伴有先天畸形者9例(36%),所有患儿均发生骨髓衰竭,无患儿发生恶性肿瘤.有先天畸形的患儿治疗6月后病情更易进展.染色体断裂试验阳性率达55%(1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简称:04方案)中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与安全性及血浆甲氨蝶呤浓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4月72例ALL患儿共接受309例次HD-MTX(3 g/m2)治疗,从第42 h起监测血浆MTX浓度,据此调整甲酰四氢叶酸钙(CF)解救的次数,观察化疗后毒副反应,并随访复发及死亡等情况至2009年12月.所有数据分析均由SPSS13.0完成.结果:42 h血浆MTX浓度为(0.45±0.77)(0~6.85)μmol/L,48 h血浆MTX浓度为(0.32±0.53)(0.02~3.87)μmol/L.42 h血浆MTX浓度(C42h)与48 h血浆MTX浓度(C48 h)呈明显相关(r=0.893,P < 0.01),其回归方程为:C48 h=-0.04+0.59×C42h.82.7%的患儿48 h血浆MTX浓度 < 0.25 μmol/L,4.3%的患儿48 h血浆MTX浓度≥1 μmol/L.83.8%的患儿无需行6次CF解救,需解救6~8次的为11.9%,1.5%的患儿需超过8次的CF解救.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69.6%)、消化道症状(38.2%)、感染(24.9%)较多见,经血浆MTX浓度监测,患儿多治疗顺利,无严重及致死性不良反应发生.A、B两组间骨髓抑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骨髓抑制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其余不良反应(除皮疹外)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04方案中HD-MTX治疗儿童ALL的总体复发率为13.89%,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率为4.17%,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2.6%.结论:HD-MTX(3 g/m2)治疗儿童ALL疗效肯定,在血浆MTX浓度监测下,实施个体化CF解救,毒副反应多轻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严重不良反应(SAE)的临床特点,探讨患儿发生SAE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确诊并接受CCCG-ALL-2015方案化疗的734例ALL患儿化疗过程中发生SAE的临床特点,将发生SAE的ALL患儿分为死亡组(n=25)和存活组(n=3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L患儿发生SAE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734例ALL患儿中,56例(7.6%)化疗后发生SAE(66例次),高发于诱导缓解治疗阶段(41例次)。感染相关SAE发生46例次(70%),包括脓毒性休克25例次(38%),重症肺炎20例次(30%),重症水痘1例次(2%);感染相关SAE患儿中多数存在中性粒细胞缺乏(87%)。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血液系统和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依次是革兰阴性菌、病毒、真菌和革兰阳性菌。出血相关SAE发生16例次(24%),包括消化道出血11例次(17%),肺出血4例次(6%),颅内出血1例次(2%)。734例ALL患儿中死亡66例(9.0%),25例患儿因SAE死亡,治疗相关病死率为3.4%,感染(72%)和出血(24%)是主要原因,合并重症肺炎是ALL患儿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087,95% CI:1.161~14.384,P=0.028)。结论 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ALL相关SAE主要发生于诱导缓解化疗阶段,感染相关SAE较多见。重症肺炎是ALL患儿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重视合并重症肺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