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尖锐湿疣(CA)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常见性传播疾病。为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作者于2001年1月至2003年2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12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毛囊角化病皮损中ICAM-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附分子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粘附分子 1(I CAM 1)是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 ,在炎症反应部位的某些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上表达 ,介导细胞间粘附和相互作用 ,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为评价ICAM 1在毛囊角化病发病机理的作用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毛囊角化病中ICAM 1的表达 ,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检测对象 共 7例 ,均为 1993年~ 1997年我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病人诊断为毛囊角化病的蜡块组织 ,病理改变符合毛囊角化病 ,可见角化不良、圆体及谷粒 ,基层上方发生棘层松解 ,形成裂隙或陷窝 ,有绒毛不规则地…  相似文献   
4.
得宝松治疗痒疹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年来在我科门诊试用得宝松治疗痒疹58例,取得了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泛发性疣状扁平苔藓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4岁。因全身起疣状红色皮疹伴痒20年,加重2年,于2001年4月来我院就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手腕部出现黄豆至蚕豆大角化性丘疹伴瘙痒,皮疹相互融合形成疣状角化斑块。病情发展缓慢,渐延至双侧上下肢及手足部位,温水浸泡后皮疹可被钝器刮平,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不久皮疹又呈现疣状增生,近2年皮疹发展较快,面部,颈部,躯干部依次出现红色皮疹,密集分布,剧痒,掌跖皮肤干裂,疼痛难忍。  相似文献   
6.
伴骨骼异常的巨大神经纤维瘤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0岁,未婚。左上臂及右小腿起肿物20年,迅速增大2月,于1998年10月9日来诊。患者出生时于躯干和四肢皮肤见直径2~3mm大小色素痣,不隆起,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并逐渐隆起。近2月来,增大迅速,有胀痛及下坠感。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智力正常,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胸腹及腰背部散在多数咖啡色斑及雀斑样色素斑,其中较大者直径为1.5cm~3.8cm。左上臂及右小腿伸侧分别有15cm×10cm×7cm和10cm×8cm×5cm肿物,境界清楚(图1、2)。局部皮肤粗糙、松弛,触之疝囊样感…  相似文献   
7.
温江杨 《中外医疗》2014,(34):155-15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效果。方法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6例面部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给予西替利嗪、复方芦丁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1%,对照组为86.79%,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7岁。主因全身皮肤瘙痒伴红斑,大疱9 d入院。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卡马西平治疗3周后,口腔内出现血疱并逐渐扩大、破溃、糜烂,当时诊断“药疹”,停用卡马西平,用泼尼松30 mg/d,效果不佳。停药3 d,躯干皮肤出现小片状红斑,逐渐向全身发展,出现大疱。不伴有发热,无腹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组胺对 CD4和 CD8T细胞白细胞介素 - 2 (IL- 2 )产生和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及吸附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PBL C) ,采用抗 CD4和抗 CD8抗体分别制备 CD8和 CD4T细胞进行培养 ,然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法 )和四氮唑蓝快速比色法(MTT)测上清液 IL - 2含量及增生活性。结果  1组胺 +CD4(CD8)培养上清液中 IL - 2水平及 MTT增生指数与T细胞自然培养孔比较明显降低 (P<0 .0 5 )。 2组胺 +CD4(CD8) +西咪替丁培养孔上清液中 IL - 2水平及 MTT增生指数明显高于未加西咪替丁孔 (P<0 .0 5 )。 3 CD4T细胞自然培养孔上清液中 IL- 2水平显著高于 CD8T细胞自然培养孔。结论  1组胺可抑制 T细胞 IL- 2产生及增生 ;2西咪替丁可阻断组胺对 T细胞的抑制作用 ;3CD8T细胞也可产生 IL- 2 ,但其功能较 CD4T细胞为低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