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晕针发生的机理.方法 对53例晕针患者分析不同晕针原因、晕针程度及时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晕针主要有心理因素、体质因素、体位因素、刺痛程度、环境因素及护理行为等6项晕针诱因.结论 讨论各项诱因与晕针程度及晕针时机的相关度,有针对性地对各项诱因进行积极引导,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晕针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湛江师范学院2010级新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AST/ALT进行检测,在健康新生中筛查肝功能异常及无症状慢性乙型肝炎.方法 采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2010级新生血清中AST、ALT及AST/ALT的变化,并对AST、ALT异常的新生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测.结果 检测出血清ALT和AST异常者42例,占0.80%.无症状慢性乙型肝炎56例,占1.06%.血清ALT和AST升高者,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0,P<0.01);AST/ALT升高者,男生高于女生,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63,P<0.01);慢性乙型肝炎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7,P<0.01),3项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新生体检中进行血清AST、ALT及AST/ALT检测,并对肝功能异常者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有利于肝功能异常及无症状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发现和诊治.男生血清AST和ALT、AST/ALT、慢性乙型肝炎异常者高于女生,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4.
汪德凤  李芳 《中国校医》2010,24(2):99-100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体位对大学生患者晕针发生的影响,找出减少晕针发生的不利心理因素。方法将120例有晕针倾向的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坐位肌内注射或静脉输液,观察组采用卧位肌内注射或静脉输液,所获得的数据用X2统计处理。结果观察组发生晕针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有晕针倾向的病人可采用卧位肌内注射和静脉输液,以减少晕针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晕针发生的机理。方法对53例晕针患者分析不同晕针原因、晕针程度及时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晕针主要有心理因素、体质因素、体位因素、刺痛程度、环境因素及护理行为等6项晕针诱因。结论讨论各项诱因与晕针程度及晕针时机的相关度,有针对性地对各项诱因进行积极引导,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晕针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芳  何中初  汪德凤 《中国校医》2008,22(5):523-524
目的分析大学生运动损伤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校医院收治的1 689例次大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性质、部位、相关运动项目及原因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在运动损伤的种类中,以软组织的损伤率最高,占总损伤93%;损伤部位以踝、膝、手腕部最多,分别为36.9%、17.6%和13.6%;导致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以篮球、足球、田径为最高,占总伤害81.8%。损伤常见原因依次是准备活动不合理、技术动作不正确、场地器材情况等。结论关注大学生运动损伤,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健康教育,以减少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粤西某高校教职工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防控策略依据。方法对2010年粤西某高校30岁以上教职工1260人进行健康体检,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检出率分别为24.76%,14.21%,26.67%,7.69%。并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7.31,37.03,29.18;P〈0.01);不同年龄教职工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7.19,22.13,26.31,19.29;P〈0.01);教研人员、干部高血压、高血脂检出率均高于工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分别为2.61,4.07,4.23,2.05;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在高校教职工中常见,有必要定期进行体检,加强早期干预,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粤西某高校教职工2型糖尿病(DM)患病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为职业人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教职工30岁以上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况调查1000人。结果(1)DM患病率为8.10%,糖耐量低减(IGT)患病率为13.50%。按性别划分,DM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0.64%,9.39%;IGT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6.69%,15.33%。随年龄增加DM和IGT患病率逐渐增加,50岁以上DM患病率达14.56%;(2)超重现象严重,超重和肥胖率为44.50%,腹型肥胖率为33.90%。随体重指数增加,DM和IGT患病率逐渐增高。肥胖和超重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2型DM患病率均随BMI升高而增高(P〈0.01);(3)调查人群中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率49.08%。结论在高校社区人群中,DM患病率已处于较高水平,随年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加,超重和肥胖、高血压是DM发生的危险因素,倡导健康合理的膳食习惯,控制血压、体重是预防2型DM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粤西高校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以便更好地预防甲型H1N1流感。方法以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粤西高校的执业医生、护士、医技人员115名清洁洗手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接触患者前和无菌操作前洗手率分别为41.74%与73.04%,接触污染物和患者后洗手率分别为83.48%与86.08%,进食前和工作结束后洗手率分别为85.28%与89.56%;40.00%的人洗手时间15 s,60.00%的人洗手时间15 s,14.28%的人洗手时间5 s;洗手后擦手,使用专用毛巾者占62.61%,使用纸巾或自然晾干者占25.22%,使用公用毛巾者占10.43%,在工作服上擦手者占8.70%。结论应加强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加强洗手指征、洗手技术等专业知识的指导和培训,做好手卫生的监督、监测、反馈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类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的效果.方法 采用自制表格对100例慢性乙肝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类因素特征分为3类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8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干预后患者由干预前的3类转变为2类,且2类特征较为接近,类间差异干预后小于干预前.结论 分类护理干预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效果明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强化从医行为,增强患者自我监控和自我保健意识,对稳定患者病情以及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