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精准定位射频消融治疗脊神经后内侧支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我院行椎间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脊神经后内侧支源性下腰痛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28~60岁,病程8~24个月,平均15.7个月。手术效果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c Nab评定。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75 min,平均55mim;术中出血量5~10 m L,平均8.5 m L;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中术后无脑脊液漏、无下肢感觉、反射和肌力异常。术前与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6±1.1)分、(2.5±0.5)分、(2.6±0.7)分、(3.0±0.2)分、(2.7±0.6)分,均P0.0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Mac Nab评分手术优良率90%。结论通过椎间孔镜下精准定位射频消融术治疗脊神经后内侧支源性下腰痛效果肯定,定位精确,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皮脊柱内镜经椎板入路治疗向上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经皮脊柱内镜经椎板入路治疗向上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通过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手术疗效,术后12个月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手术优良率。结果 21例术后各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时按MacNab标准评定,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经椎板入路治疗向上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的优势,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脊柱椎管肿瘤病人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和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脊柱椎管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75例(A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53例(B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等围手术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法构建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并分组进行对应处理,术后进行BBB评分,HE染色和尼氏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与尼氏小体形态变化,ELISA检测炎症因子水平,免疫荧光染色和qRT-PCR检测神经相关因子与凋亡相关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 phoplast y,PKP)是治疗OVCF广泛应用的微创手术,手术椎体再次塌陷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PVP/PKP术后术椎再次塌陷时常发生,术椎存在椎体内裂隙样变(inter vertebralcleft,IVC)、骨折椎体位于胸腰椎交界区域、术椎更大的椎体后凸角、行PKP术、术中骨水泥呈团块状分布、过度前缘椎体高度恢复及术后未严格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危险因素。应用PVP/PKP术治疗OVCF时应考虑上述再塌陷危险因素,以降低发生术椎再次塌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术前腰椎硬膜外激素注射(lumbar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LESI)是否增加后续腰椎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风险。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 Trail数据库,检索时间均是从建库到2018年7月。筛选出比较腰椎术前行LESI及未行LESI患者术后90d内SSI发生率的对照研究,各研究的观察(暴露)组为接受LESI并后续相同节段行首次腰椎手术,对照(非暴露)组为未行LESI而于相同节段行首次腰椎手术。各组病例数均大于100,随访时间至少90d。评价指标为术后90d内SSI发生率。依据LESI注射距后续腰椎手术时间分亚组(1个月内,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合并SSI比值比(OR)。使用Newcastle-Ottawa Quality Scale(NOS)评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分别行亚组分析探讨异质性,敏感性分析测定合并结果稳定性,Egger′s回归检测发表偏倚。结果:共5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4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质量NOS评分均在6分以上。共纳入225801例患者,其中暴露组38452例,对照组187349例。经Meta分析,术前1个月内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OR=2.15(95%CI,1.30~3.55),P0.05;术前1~3个月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OR=1.54(95%CI,1.36~1.74),P0.05;术前3~6个月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OR=1.09(95%CI,0.94~1.26),P0.05;术前6~12个月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OR=1.30(95%CI,0.88~1.93),P0.05。Meta分析亚组分析证实基线资料不匹配为显著异质性来源,敏感性分析证实Meta分析结果稳定,发表偏倚检测提示未见发表偏倚。结论:术前3个月内行LESI显著增加后续腰椎手术术后90d内SSI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的效果。方法: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5例原发、11例继发椎间盘炎患者采用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钛质cage支撑、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4天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通过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转归。通过术后X线片来评估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即感腰腿痛明显缓解,床上能自行翻身,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25±2.21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36±2.43分,第7天为2.59±2.13分,第14天为2.38±1.13分,末次随访时为1.88±1.21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沉升高,3d后逐渐下降,所有病例CRP术后均明显下降,2~4周时ESR和CRP恢复正常(ESR<15mm/h,CRP<8mg/L)。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无感染。随诊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消失,病变椎间隙在6~12个月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能迅速缓解腰腿痛,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重症椎间盘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椎管减压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腰椎椎板潜行减压及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标记为治疗组,另选取之前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30例患者,标记为对照组。结果两种术式在500N载荷时应力强度值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0.6度/cm时的扭转强度和刚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板潜行减压及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后,脊柱的稳定性较好,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由于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的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退行性改变,致使患者出现腰腿痛等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