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时间点应用氯诺昔康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已经广泛应用于急性和慢性疼痛的治疗.氯诺昔康作为一种静脉应用的新型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其在手术后疼痛治疗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目的评价氯诺昔康分别在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不同时间点给药的术后镇痛效果.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受试对象和术后观察者双盲.地点和对象本研究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麻醉科完成,对象为2003-04/09住院已诊断为子宫肌瘤并拟行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干预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为4组术前用药组,即在手术开始切皮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术中用药组,即在手术中估计缝合皮肤前0.5 h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术后用药组,即在手术结束后4 h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对照组,即在进行术后疼痛评分前未给予任何镇痛药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同时评价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和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术前用药组和术中用药组VAS评分较低,分别为1.53±0.56和1.18±0.44,与对照组VAS评分(6.43±0.69)相比有较好的镇痛效果(t=2.462,2.585,P<0.05),而术后用药组的VAS评分较高(4.78±0.92),与对照组相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诺昔康在疼痛出现之前给药比在疼痛出现之后给药有较为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19%~ 36%癌痛患者混合有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1-2],发生原因主要与肿瘤直接侵犯压迫神经有关,也有一部分与肿瘤治疗相关.国际疼痛学会(IASP)将NP定义为中枢或外周神经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3],临床表现为针刺样、烧灼样、电击样痛,并伴有感觉超敏(allodynia)、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或感觉异常(paresthesia).发生部位多沿神经丛干分布,如腰骶丛、臂丛、颈丛、肋间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区域[2].与伤害感受性疼痛相比,该类疼痛在发生机制上更加复杂,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敏化引发的疼痛信号放大[4],是顽固性癌痛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抗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对患者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患者不接受静脉自控镇痛(PCIA);Ⅱ组患者以芬太尼行PCIA;Ⅲ组患者以芬太尼+氯胺酮行PCIA。监测患者术后48h内生命体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视觉模拟评分(AVAT)以及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印象评分(PJA)。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和IL-6浓度。随访镇痛相关并发症。结果:Ⅱ、Ⅲ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VAS、AVAT、PJA明显优于Ⅰ组(P<0.05);Ⅲ组患者VAS、AVAT、PJA优于Ⅱ组(P<0.05)。患者术后血清CRP和IL-6浓度Ⅱ、Ⅲ组低于Ⅰ组(P<0.05);Ⅲ组患者低于Ⅱ组(P<0.05)。结论:术后镇痛中小剂量辅助使用氯胺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炎症反应,缓解手术后应激反应,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性传播疾病(STD)患者求医行为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于2005年5月20至7月30日期间前来研究点就诊、愿意合作的275名门诊STD患者作为样本,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问卷、求医过程问卷以及STD知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在275例样本中,17.8%(49例)就诊前采取过自我治疗措施;76.7%(211例)的患者首诊于县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16.7%(46例)首诊于私人诊所或医院,各有3.3%(9例)分别首诊于皮肤病性病防治所和街道乡镇卫生院;69.5%(191例)的患者有过转诊经历,最高转诊次数为5次;68.0%(187例)的患者发生就诊延误;38条目,总分为38分的STD知识问卷中位数得分为28分。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就医前是否有过自我治疗行为、是否认为STD可怕、有无明显尿道症状及对本次感染的自我判断是发生就诊延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研究点门诊STD患者求医路径差异较大,发生转诊和就诊延误的比例较高;患者的自我治疗行为、对STD的认识和判断、感染初期有无尿道症状是导致就诊延误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美沙酮维持门诊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估计柳州2006年美沙酮维持门诊运作一年的成本及效益产出,探讨评价美沙酮计划的方法.[方法]在人员治疗费用、人员经费、基建投入、设备投入、工作运行、学习、培训、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等领域收集成本.在节约药物滥用费用、生产力资源、财物损失、疾病经济负担、公安司法成本等方面进行效益估计;资料收集:对包括美沙酮门诊在内的4个戒毒治疗机构进行访谈及治疗调查.对4个机构668名治疗对象的个案调查,并对禁毒、司法、劳动保障、统计、档案、公安部门进行访谈.[结果]2006年柳州美沙酮维持门诊社会成本投入为32.76万元,平均每个就诊人次成本投入5.22元.私人成本103.07万元,每个就诊人次个人成本为16.44元;美沙酮维持门诊日就诊人数为200名,日平均求诊率约40%,参加美沙酮计划后从业人数增加了8%;4种模式美沙酮维持门诊、自愿康复戒毒、强制戒毒、劳教戒毒的效益成本比率BCR值分别为:20.19>1.13>1.11>0.69.[结论]按照效益-成本比率大小顺序排列,比率高的美沙酮维持门诊治疗为最优方案.因此推行美沙酮门诊计划可使社会上药物滥用问题涉及的社会成本(社会资源及生产力成本和犯与财物有关罪行而言)得以减低,还可以减低药物滥用引起的疾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癌痛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是癌症患者特别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它比死亡更令患者恐惧和不安。疼痛对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全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新近诊断的癌症患者中,约有25%~30%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晚期癌症患者有疼痛发作者高达70%~80%,约有30%的患者临终前的严重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1]。因此,如何解决癌痛,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和慢性疼痛治疗一样,癌痛的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解除癌痛的主要手段,正确的药物选择,合适的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脉冲射频治疗难治性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20例,既往口服常规推荐剂量的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联合非甾体类及阿片类镇痛药物时间超过1个月且效果不佳或不耐受,既往曾接受皮内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效果不佳.C型臂引导下采用脉冲射频治疗受累胸神经根.采用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表综合评定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中19例有效,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12个月的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分值分别为24.70±5.28,13.75±6.15,8.90±3.18,6.25±3.89,其中除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SF-MP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前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脉冲射频术治疗难治性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较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近20年疼痛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各种各样的疼痛诊疗机构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走到一起,共同对付各种疼痛。同时,各种各样的药物及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在减轻疼痛病人的痛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疼痛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痛苦。急性疼痛通过治疗原发疾病大部分患者的疼痛能够缓解,而慢性疼痛远非如此简单,2002年7月完成的我国六城市慢性疼痛调查结果显示,在短短1个月内,六城市中到医院就诊的慢性疼痛患者多达13.6万人,大多数疼痛患者均经过一个以上专科的诊断或治疗后仍不能有效地减轻疼痛。因此,对于慢性疼痛患者需要疼痛专科医生对其做出专业诊断和治疗,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臭氧(O_3)是一种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强氧化剂,其氧化作用仅次于氟,常温下半衰期约20分钟,易分解和溶于水。臭氧的发现可追溯到二百年前,1839年德国化学家Schonbein发表了“电解水过程中阳极的气味”的论文,这种刺激性的气体被正式确认为“活性氧”,并命名为臭氧(Ozone)。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臭氧的作用机制渐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