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无Q波型心肌梗塞病人有无左心室重塑。方法 根据心电图将患者分为有Q波型心肌梗塞 (QWMI)组和无Q波型心肌梗塞 (NQWMI)组 ,分别在 1周和 6周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压 (LVEDD)和左房压 ,以及急性发作时测定的磷酸肌酸激酶 (CPK)的峰值水平。结果 QWMI组 6周时LVEDD明显增加 ,与NQWMI组 6周时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5 6 0 7± 4 73)mm∶(49 80± 2 5 6 )mm ,P <0 0 1]。QWMI组的CPK峰值水平与NQWMI组相比 ,有显著升高。结论 本NQWMI组没有发现明显的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心脏病患者长期服用β-受体桔抗剂后,心功能究竟能否得到改善。方法:给大鼠服用选择性β1-受体桔抗剂氨酰心安12wk后,采用放射配体结合实验和离体左心房收缩功能实验,观察大鼠心脏β-受体及其亚型和α1-受体的数量、分布以及左心房收缩功能的改变。结果:长期服用氨酰心安后心脏α1-受体、总β-受体的密度和β1-受体、β2-受体亚型所占β-受体总数的比例均无明显改变。但氨酰心安组左心房异丙肾上腺素的浓度-收缩效应曲线较对照组明显左移。氨酰心安组的选择性β1-受体桔抗剂 CGP20712A桔抗异丙肾上腺素介导的正性变力效应的 PA2值显著大于对照组;而 ICI 118551桔抗异丙肾上腺素的PKB值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酰心安组血浆氨酰心安浓度为3.5umol/L,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两组间无显著性区别,但氨酰心安组血浆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长期服用β1-受体桔抗剂后,心脏β-受体对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明显增强,且以β1-受体的敏感性增强更为显著。但β-受体及其亚型的受体数目并无明显改变。此外,长期服用β1-受体桔抗剂后,服用氨酰心安组大鼠的血浆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大动脉扩张性、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高血压 (EH)患者脉压 (PP)与大动脉扩张性、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 1 0 9例EH患者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 53例 ,平均年龄 60 8± 6 2岁。将所有病例按PP值分成四组 ,应用B超声对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 ,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对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结果 颈总动脉舒张期直径 (DD)随PP增大而增加 ,收缩期与舒张期直径之差 (DS D)及DS D/DD却随PP增大而减小 ,PP与IMT呈正相关关系 ,其相关性强于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压 (MAP)。加压充血后 ,肱动脉管径平均扩增 (Flow MD) 3 %~ 1 3 % ,随PP增大 ,Flow MD逐渐减小 ,各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PP增大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性降低、管壁增厚 ,内皮功能受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病例摘要:患者,男,71岁,于1987年7月25日入院。入院前一月,患者于睡觉时发现脉搏48次/分,站立、行走后脉搏可达90次/分左右,无头昏心慌。入院后多次心电图示Ⅱ°A-VB呈2∶1传导(图中A),CLBBB(图中B),三束枝阻滞(图中C、D、E)和正常心电图(图中F)。当心电图为CLBBB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研究发现,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主要是与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有关。而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密切联系。这一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给药物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房颤治疗中的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就本院采用培哚普利联合地尔硫革合用治疗118例阵发性房颤(PAF)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粥样斑块、内皮功能与内皮素 1和C 反应蛋白的关系。  方法 :选择 10 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性 5 6例 ,女性 5 3例 ,平均年龄 (60 8± 6 2 )岁。应用B型超声对所有病例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 ,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粥样斑块 ,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分别测量肱动脉内径 ,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液中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然后分析超声结果与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的关系。  结果 :随着IMT增厚 ,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亦增大 ,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粥样斑块 1、 2、3级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高于粥样斑块 0级 (P <0 0 5 )。加压充血后 ,肱动脉管径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Flow MD)与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是 -0 62 7、 -0 693 (P <0 0 0 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中内皮素 1、C 反应蛋白浓度增高与肱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与大动脉扩张性、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09例EH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0.8±6.2岁.将所有病例按PP值分成四组,应用B超声对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对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结果颈总动脉舒张期直径(DD)随PP增大而增加,收缩期与舒张期直径之差(DS-D)及DS-D/DD 却随PP增大而减小,PP与 IMT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强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AP).加压充血后,肱动脉管径平均扩增(Flow-MD)3%~13%,随PP增大,Flow-MD逐渐减小,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P增大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性降低、管壁增厚,内皮功能受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YF-1动脉僵硬度测量仪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国产的YF-1动脉僵硬度测量仪对420例健康人和125例不同严重程度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动脉僵硬指数(ASI)测量,以了解该仪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前50名健康受试者在0、3、10、20min重复测量ASI,验证该仪器的重复稳定性.420名健康人按照年龄分为20~29、30~45、46~59和60~75岁四组,比较各年龄组男女的ASI,初步了ASI的大致正常范围.高血压患者分成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组,比较各组的ASI变化规律及降压后的ASI变化.结果(1)在安静状态下如果两次测量之间间隔5~10min,ASI值稳定性很好.(2)健康人的ASI随年龄增加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在60岁以前各组的ASI差异很小,大约在70~85之间,但60~75岁组明显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男性亚组达到102,女性亚组达到109.(3)高血压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组的ASI值分别为132、143、171、202.ASI随高血压危险层次的增加而增大,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降压治疗后血压达到目标血压(140/90mmHg)以下的有94例,各危险层次组的AS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极高危组的ASI仍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结论国产的YF-1动脉僵硬度测量仪稳定性良好.高血压患者的ASI值显著高于健康人,并且随高血压危险分级的增加依次地增大.降压治疗使血压下降达标后ASI值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极高危组未能下降到正常,提示ASI值是反映心血管病危险性的良好预测指标.YF-1动脉僵硬度测量仪是一个无创、方便、经济、易为患者接受、适合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的仪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