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16篇
  1974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斯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消炎与抗凝作用,为一有效常用的古老药,长期的临床应用已发现有许多不良反应。阿斯匹林进入肌体迅速转变为水杨酸,血浆中一定的水杨酸浓度是与副作用类型和程度有关(附表)。因而临床用量和疗程乃与副作用出现率成正比,也是药物中毒的品种之一。在某些国家服用本品意外中  相似文献   
2.
因灼伤、创伤休克与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急性肾衰,其临床病理改变与急性肾衰程度并无绝对平行关系,而可发生功能性与实质性两种类型的急性肾衰,功能性急性肾衰在前二者病因中更多见。在临床上乃有少尿与非少尿两个类型。急性肾衰少尿期通常为6~15天,也有在3天之内。如在早期可逆阶段,因(一)  相似文献   
3.
饮食、睡眠和排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三件大事.前两者不正常易受到人们的重视:一餐不食,便饥肠辘辘,周身乏力;一宿未睡,就怠倦不堪,无精打采;而便秘则少引起人们注重,三、四天不排便,似乎也无关紧要。然而,便秘轻则使人不适,重则引起疾病,对于老年人,影响就会更大,可诱致严重危象,甚至死  相似文献   
4.
在婴儿口服或注射四环素发生良性颅脑高压症已所周知,但多见新生儿到6月以内的幼儿。仅Koch—WelezJ等(1967)一例24岁服四环素0.25克每4小时一次次日高热40℃.皮疹,3天后加剧,第4天更加量改为0.5克每曰4次,当天即头痛,次晨更剧烈,不能耐受。第6天停药四环素24小时即退热,头痛也  相似文献   
5.
持续发热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是临床上较难解决的问题。随着医学的进展,目前已解决了持续发热的若干问题,但也因而发现了一些新的病因与病种。Cabot在30年代仅提出伤寒、结核病与败血症为持续发热的可能原因,现今已增至20多种,随着抗菌素及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解决了一些持续  相似文献   
6.
肥胖、老年、膝关节病与心、肺疾病常不能耐受膝胸或膝肩体位,但据Eirenberg S.W.在1,000例的实践经验,作左侧卧位也同样可进行检查,也较安全。因老年男  相似文献   
7.
寻找并加纠正感染源是治疗败血症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抗菌素时代之前,通常起源于泌尿生殖道、胃肠道与胆道。近数年来比较常见的途径包括皮肤(3度灼伤),皮下组织(手术后创口)与肺。放置静脉导管菌血症发生率较高,感染性动脉移植与动静脉造瘘更易发生。静脉输液污染,特别是静脉注射高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肺炎支原体抗体诊断试剂盒,以被动凝集法检测900例肺炎患者MP-IgM抗体。结果900份血清标本中,MP-IgM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为32.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9.4%和27.1%,学龄前期(0~6岁)、学龄期(7~20岁)和大于20岁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9.3%,37.2%和4.7%,各年龄段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1a中以1月份阳性率最高为60.1%,7月份最低为12.3%。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引起深圳地区儿童肺炎的重要原因,全年均有发病,以冬春季节较多,学龄期儿童较多,学龄前儿童也逐渐增多,其他年龄段偶有发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从膀胱防卫功能与内脏神经反射机制考虑膀胱积尿或膀胱内经升高,可出现下列危害:一、胱膀粘膜有杀菌作用,但要在排尿残留少量尿,分散而广泛接触膀胱粘膜面积时才能发挥;反之,睡眠排尿间期延长,膀胱积尿以及膀胱容量大,即削弱其灭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输液过程中,如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或制剂消毒不严,常可引起致热源性输液反应,其后果有时极其严重。为防止这一现象,根据我们的体会,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一、对严重感染性发热如需静脉注射,必须注意静注液中所加药物的配伍问题,并防止添加药物时可能导致的污染。同时最好尽可能少添加药物。二、静脉输液原装瓶中混入微生物浓度达10~(6-7)菌数/毫升时,肉眼仍看不出絮状物。一般致病菌在37℃室温下,于常用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