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长期大量饮酒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时预防和科学治疗。方法分析52例长期大量饮酒中青年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一般资料等。结果中青年长期大量饮酒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相关性。结论节制饮酒行为,防止酒依赖的形成,是减少中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AF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 采用AF脊柱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28例胸腰椎骨折,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8例病人经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脊柱生理弯曲、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理想、疗效满意,有效率达95%以上.结论 AF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复位确切、固定可靠,重建了脊柱的生理弯曲,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理想,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诊疗的1例老年肝脾αβT细胞淋巴瘤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肝脾αβT细胞淋巴瘤较为罕见,易误诊,其临床表现是以肝脾进行性增大、血象下降为主,通常淋巴结不受累,但骨髓易受累。其病情进展快,疗效差,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4.
<正>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后最常见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其发生率约为30%。而剖宫产手术由于产妇循环系统的变化,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更高达40%以上。蛛网膜下腔阻滞前15~20min快速扩容以预防蛛网  相似文献   
5.
武永强  高宪斌 《吉林医学》2012,(5):1043-1044
目的:总结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28例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各类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无张力修补治疗。结果: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简单、手术指征广、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结论:临床中应合理选择修补方式,充分掌握理论知识,把握操作细节,预防并发症,还应不断学习改进技术的不足及设计上的缺陷,保证疗效的同时兼顾医疗成本的控制,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血症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分析9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将分析结果与周围社区76例60岁以上健康老人体健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人数为61例,占62.22%,60岁以上健康对照人群中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人数为7例,占9.2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一种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及尿液丛生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肾结石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105例(观察组),其中初发者57例,复发者48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及尿液中丛生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并分析其水平与肾结石发病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尿液丛生蛋白低于对照组,血清IL-1β、IL-6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两组血清IL-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尿液丛生蛋白明显低于初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和初发患者血清丛生蛋白、IL-1β、IL-6、IL-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丛生蛋白与血清IL-1β、IL-6呈负相关(r分别为-0.422、-0.412,P<0.05),尿液丛生蛋白与血清IL-1β、IL-6呈负相关(r分别为-0.302、-0.311,P<0.05).[结论]肾结石患者血清、尿液丛生蛋白明显降低,与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有相关性,同时尿液丛生蛋白可能与结石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6例骨髓完全缓解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应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又分为rhTPO组和rhIL-11组,对照组为不应用升血小板药物患者,每组患者各32例,各组均采用标准联合化疗药物。rhTPO和rhIL-11组在化疗结束后24 h内分别应用rhTPO 15000 IU/d和rhIL-11 1.5 mg/d,当血小板升至100×10~9/L以上时停用药物,最多用14 d。观察血小板50×10~9/L持续时间和血小板恢复至≥50×10~9/L、≥100×10~9/L所需时间,记录各组输注单采血小板份数,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rhTPO组血小板50×10~9/L持续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rhIL-11组时间虽少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组血小板50×10~9/L持续天数少于rhIL-11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rhTPO和rhIL-11组均可较快将血小板数提升至≥50×10~9/L(P0.01,P0.05),rhTPO组血小板数提升速度虽快于rhIL-11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rhTPO组及rhIL-11组均可较快地将血小板数提升至≥100×10~9/L(P值均0.01),rhTPO组明显快于rhIL-11组(P0.05)。rhTPO和rhIL-11组输注血小板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P0.05),且rhTPO组输注数低于rhIL-11组(P0.05)。应用rhTPO和rhIL-11后个别患者发生低热、注射部位有硬结、关节酸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7%、31.2%)(P0.05),但其程度均较轻,患者均可耐受。结论:rhTPO和rhl L-11均可缩短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缩短血小板恢复至正常需要时间及减少单采血小板输注数目,降低化疗后出血风险,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患者均可耐受。两种药物比较,rhTPO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监测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MRD)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水平,并且分析治疗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相关免疫的表型(LAIP),同时对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变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130例初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有120例具有明确的LAIP,有18例具有单一的LAIP类型,有112例具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LAIP类型;50例进行诱导化疗并且达到完全缓解且2个疗程的巩固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MBD检测结果为,27例检测诱导MRD(Post-Ind MRD+)中,有20例患者复发,23例Post-Ind MRD-中,有8例复发,Post-Ind MRD+和Post-Ind 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巩固治疗后MRD (Post-Cons MRD+全部复发,28例Post-Cons MRD-有6例复发,Post-Cons MRD+和PostCons 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st-Ind MRD和Post-Cons MRD与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有关,且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监测患者MRD并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25抗原表达与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临床特点、免疫分型、染色体分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AML患者165例,对CD25阳性AML与CD25阴性AML患者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染色体分析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65例患者中,CD25阴性表达117例(CD25-组),CD25阳性表达48例(CD25^+组)。CD25^+组与CD25-组患者性别、年龄、肝脾大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骨髓原始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D7、CD13、CD19、CD33、CD34、CD38及CD117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5^+组与CD25^-组患者治疗缓解率分别为45.3%和75.3%;CD25^+组治疗缓解率显著低于CD25^-组(P<0.05)。在CD25^+AML患者中,高危核型组与中危核型组2~4个疗程CR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5^+组患者总体生存率(OS)显著低于CD25^-组(P<0.05)。结论 CD25抗原表达阳性是独立于染色体核型的危险因素,患者临床治疗缓解率及总体生存率低。CD25抗原表达是中老年AML预后不良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