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特应性斑贴试验(APT)在诊断特应性皮炎(AD)患儿食物过敏中的价值.方法 以中国儿童最常见的过敏食物--鸡蛋、牛奶为抗原,同时采用APT和皮肤点刺试验(SPT)对68例AD患儿进行鸡蛋和牛奶变应原的诊断性检测,并以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验证.结果 本组68例AD患儿中,经食物激发试验证实鸡蛋过敏58例(85.3%),牛奶过敏40例(58.8%),两者同时过敏34例(50.0%).98例阳性食物激发试验47例表现为迟发反应,10例为速发反应,41例为混合反应.APT诊断鸡蛋(牛奶)过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与食物激发试验的一致率分别为96.6%(67.5%)、90.0%(82.1%)、98.2%(84.4%)、81.8%(63.9%)和95.6%(73.5%),而SPT为37.9%(30.0%)、100.0%(89.3%)、100.0%(80.0%)、21.7%(47.2%)和47.1%(54.4%).APT诊断迟发反应的阳性率显著高于SPT(P<0.01). APT、SPT联合与APT单独应用在诊断鸡蛋和牛奶过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联诊断与APT单独诊断敏感性比较:鸡蛋x2=0.509,牛奶x2=0.549,P>0.05;串联诊断与APT单独诊断特异性比较:鸡蛋P=1.000,牛奶x2=3.514,P>0.05).结论 APT对以迟发反应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食物过敏的诊断价值显著优于SPT.联合APT和SPT较之单独应用APT并不能提高诊断AD鸡蛋/牛奶过敏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5年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动态变化规律和趋势。方法 对我省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区1995年/1999年5a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监测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5a上升51.2%,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占总死亡比5a上升7.26%.城乡比较城市呈下降趋势,农村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分组表现1岁-4岁组上升比其他组高,在主要死因分布上,0岁组意外窒息死亡占861%,1岁-岁儿童主要死于溺水、交通意外,季节分布上,意外窒息多发生于冬春季,溺水多发生于夏秋季,结论 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上升速度快,严重威胁儿童生存和健康,应尽快制定控制措施,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死因应有不同预防措施,农村是干预的重点地域,健康教育是最好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急性荨麻疹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消化道感染分为A、B两组,A组不伴消化道感染,B组伴发消化道感染,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的差异。结果:A组73例(76.0%),B组23例(24.0%)。两组患儿消化道症状均以腹痛为主,其次还表现为腹泻、血便、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腹部压痛,此外,大便白细胞、大便隐血以及腹部彩超还可见异常。但A组腹泻、血便、腹部压痛、大便白细胞升高、大便隐血阳性及腹部彩超异常率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腹痛较轻,腹痛随皮疹好转而缓解,抗过敏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B组腹痛较剧烈,腹痛不随皮疹好转而缓解,解痉、抑酸或促胃动力等治疗有效。结论: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急性荨麻疹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荨麻疹,风团水肿累及胃肠粘膜以及消化道感染均可导致消化道症状的发生。在诊疗过程中,应综合分析病史特点、临床特征,必要时可行内镜检查,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及合理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腹泻病主要病原之一是轮状病毒,目前尚乏特异性治疗,为探讨干扰素对腹泻病的疗效,我们对82例住院患儿用干扰素治疗,现报告如下。资料及方法一、对象选择急性腹泻病程不超过3天,每日腹泻次数在5次以上住院患儿,粪便呈黄白色水样或蛋花样,无脓血。本组共155例,男106例,女49例,年龄2个月至2岁8个月,轻度脱水126例,中度脱水29例。全部病例均行粪培养,有6例培养出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此6例粪便电镜检查均查出轮状病毒。对71例粪便直接电镜检查,检出轮状病毒58例,检出率81.7%。二、治疗方法155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2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不同的喂养方式对0~6月婴儿体重、身长均值、营养状况及疾病情况的影响。本文对400例的不同喂养方式、体重、身长均值及疾病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提倡母乳喂养,保护婴儿健康,使其正常生长发育。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的来源 1997年福州市与区郊...  相似文献   
6.
7.
传染性软疣为儿童常见皮肤病之一。为了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传染性软疣的新方法。我科于 1998年元月至 1999年 12月采用GX -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治疗传染性软疣 6 2 8例 ,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门诊诊断为传染性软疣的患儿有 6 2 8例 ,均未接受过治疗。皮损中均有典型的蜡样光泽部份中心微凹如脐窝。其中男性 36 7例 ,女性 2 6 1例 ,年龄 6个月至 13岁 ,以 1~ 7岁为多 ,病程 1周至 1年 ,平均 1个月。皮损为粟粒至豌豆大小 ,损害数目不等 ,其中最少 1个 ,最多 14 8个。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等…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7岁10个月。因全身出现皮疹1个月就诊。1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腹部出现多个红色丘疹,3 ~ 4 d后皮疹延及胸背部,10 d后面部、四肢出现类似皮疹,1周前皮疹明显增多,表现为全身泛发的多数密集分布粟粒至绿豆大小红色、暗红色丘疹和斑丘疹,多数瘀点。无瘙痒感,无发热,无皮肤黄染,无鼻衄、牙龈出血,无头晕、乏力。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考虑病毒感染?皮肤过敏?予左西替利嗪、复方甘草酸苷口服,外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等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普及种痘样水疱病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相关内容。方法回顾我科2014年诊断的3例儿童期发病的种痘样水疱病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分析其临床与病理特点。结果 3例患儿临床特点为面部、上肢曝光部位反复发生水疱、丘疹、溃疡、坏死、结痂,后皮疹累及躯干、下肢等非曝光部位,留有萎缩性瘢痕。疾病呈慢性进展。3例均伴发热、肝脾淋巴结受累。辅助检查:3例血液EB病毒Ig G抗体(Epstein-Barr virus-Ig G antibody,EBV-Ig G)均阳性、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复制活跃。组织病理:真皮及脂肪层弥漫或灶状分布较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有轻度异型性。免疫组化:CD4、CD8、CD56阳性表达不一;Ki-67阳性比例低,TIA、Gram B散在阳性。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EBV-encoded RNA,EBER)均阳性。TCR基因重排阴性。结论本病组织病理特异性不高、免疫组化标志尚无标准、TCR基因重排阳性率低。因此,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EB病毒病原学检验的诊断权重要高于组织病理、免疫组化、TCR基因重排。是否进展为种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福建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动态变化及各年龄组的主要死因.[方法] 在12个监测区抽样调查.[结果] 1997、1998年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4.83‰和30.87‰.山区儿童死亡率最高,城市最低;死亡年龄主要分布在新生儿、婴儿阶段,不同年龄主要死因也不相同.集中反映了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产科质量及出生窒息抢救,对降低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的发生起着积极作用.加强儿童系统管理,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科学育儿、安全教育方法的认识,采取早期干预,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