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9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与观察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促炎与抗炎因子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7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及关节液促炎与抗炎因子表达水平,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级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及关节液促炎与抗炎因子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血清及关节液促炎与抗炎因子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不同分级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促炎与抗炎因子均呈现高表达状态,且不同分级患者的差异明显,因此认为上述指标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的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全程管理方案的实践效果。 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36例神经源性膀胱行骶神经调节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将36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5例(2018年1~ 12月)和干预组21例(2019年1~12月)。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干预组实施全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骶神经调节二期手术转化率,两组患者一期术后3个月时膀胱功能管理效果、尿路感染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在骶神经调节二期手术转化率、平衡膀胱达标率、膀胱容量、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全程管理实现了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连续的全程化、个性化管理,协调多学科团队协作,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是一种有效的患者管理照护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b-PEG-b-PCL)为载体材料,制备包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的聚合物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内外性能研究.方法 以PCL-b-PEG-b-PCL作为载体材料,通过薄膜水化超声分散法制备出载DOX的聚合物纳米粒,并对其形态、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及包封率等理化性能进行表征.采用MTS法研究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对EMT6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EMT6细胞对纳米粒的细胞吞噬,离体脏器荧光成像研究纳米粒在荷EMT6乳腺癌小鼠的组织分布.结果 通过薄膜水化超声分散法成功制备出载DOX聚合物纳米粒,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呈球形,大小均匀,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度分析表明,载DOX聚合物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30.8 nm,且粒径分布较窄(多分散系数为0.200).DOX在聚合物纳米粒中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6.71±2.05)%和(8.71±0.57)%.细胞毒性研究发现,空白纳米粒对EMT6细胞无毒性,而载入DOX后,DOX-NPs的细胞毒性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DOX质量浓度较高(20 μg/ml和40μg/ml)和孵育时间较长(72 h)时,载DOX聚合物纳米粒与游离DOX的细胞毒性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SM观察发现,EMT6乳腺癌细胞与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共同孵育后,DOX的荧光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分布,但与游离DOX共同孵育后,DOX的红色荧光主要出现在细胞核中.离体脏器荧光成像研究表明,分别对荷EMT6乳腺癌小鼠尾静脉注射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及游离DOX后,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可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EPR)在肿瘤部位有效聚集.结论 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具有适合静脉注射的粒径、高载药量和包封率及良好的被动靶向特性,是一种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血中氧化/抗氧化指标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成人34例,检测静脉血全血超氧 化物歧化酶(SOD)、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和丙二醛(MDA)的 浓度,然后与难治性心力衰竭组治疗前的此5项指标进行比较;选择76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前均监测静脉血 全血 SOD、GSH-Px 和 CAT 的活性及血浆 LPO 和 MDA 的浓度并评价心功能,然后试验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合并给予葛根素 注射液300 mg/d,稀释后静脉滴注,疗程2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2周后,复测上述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 难 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全血 SOD、全血 GSH-Px 和 CAT 的活性比健康对照组低,而血浆 LPO 及 MDA 的浓度比健康对照组高,均 P<0. 01;2) 葛根素组试验前后比较,全血 SOD、全血 GSH-Px 和 CAT 活性明显增高,且血浆 LPO 和全血 MDA 浓度明显降低,均P<0. 05;而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 05;3) 葛根素组心力衰竭纠正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机 体的抗氧化防御能力降低,葛根素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消除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起到纠正心力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对健康成年人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1A2、3A4活性的作用,探讨伊曲康唑对合用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机制,为临床上安全有效的联合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健康成人肝细胞微粒体,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伊曲康唑组,共12组,每组10个样本,伊曲康唑组分别加入血药浓度范围内不同对应浓度的伊曲康唑,对照组仅加入培养液,孵育30min后,再加入CYP450同工酶1A2和3A4的相应底物(分别为非那西丁和睾酮)再孵育40min。反应终止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量代谢产物(分别为对乙酰氨基酚与6β-羟基睾酮)的峰面积代表1A2和3A4的相对活性。结果:各处理组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1A2的相对活性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同功酶3A4的相对活性百分比随伊曲康唑浓度增加逐渐减小,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20.05或P%0.01)。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3A4的相对活性百分比减小到对照组50%时(IC50)伊曲康唑的浓度为0.14μg/ml。结论:伊曲康唑在临床应用血药浓度范围内,对健康成年人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同功酶1A2的活性无显著影响,然而对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3A4的活性有抑制作用,直接影响经3A4代谢的合用药物的血药浓度、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6.
樊帆 《食品与健康》2011,(10):38-39
寒露以后,气温逐渐降低,加上气候干燥,感冒、咳嗽、哮喘频发。由于寒露之后的寒邪与燥邪结合,凉燥侵袭人体,也会给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寒露时节应增强身体素质,谨防不适发生。【蜂蜜】秋季,干燥的环境容易使肺部缺少水分濡  相似文献   
7.
樊帆 《现代肿瘤医学》2001,9(4):291-291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且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虽然手术切除对于可手术的乳腺癌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但对于一些不能手术的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 ,全身治疗无疑是治疗关键之一。但许多晚期患者已经接受过了放疗、化疗 ,再已不能耐受。我们采取内分泌 平消胶囊相结合综合治疗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 7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并同期对照单用三苯氧胺患者 64例分析结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3 6例 ,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 5 8岁 ,既往曾接受过手术治疗有明确的病理证实为浸润乳腺癌 (包括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等 )。2 入选条件13 6例均…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p53基因表达与辅助化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癌p53基因表达与辅助化疗的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S-P法对108例乳腺癌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型乳腺癌中p53基因的表达及与术前化疗疗效的关系,并进行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术前化疗采用CMF方案(CTX600mg/m^2,静脉推注,第1天和第8天;MTX300mg/m^2,静脉推注,第1天和第8天;5-Hu5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和第8天)1个疗程化疗后,进行手术。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中脂质过氧化物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检测27例健康成年人静脉血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和丙二醛(MDA)的浓度,与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治疗前的此5项指标进行对应比较;选择6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前均监测静脉血全血SOD、GSH-Px和CAT的活性及血浆LPO和MDA的浓度以及右室压(RVP)、平均肺动脉压(mP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评价心功能。试验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合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d,稀释后静脉滴注,疗程2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2周后,复测上述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的全血SOD、GSH-Px和CAT的活性比对照组低,而血浆LPO及MDA的浓度比对照组高(均P<0.05)。(2)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试验前后比较,全血SOD、GSH-Px和CAT活性明显增高,且血浆LPO和MDA浓度明显降低(均P<0.05);而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3)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试验前后比较,PVP、mPAP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4)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心力衰竭纠正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消除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起到降低肺动脉和右心室压力、纠正心力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塞通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血塞通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开胸冠状动脉结扎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血塞通预处理组(PNS预处理组).再灌注后2 h测定各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含量以及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和心肌细胞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IPC组及PNS预处理组血清CK-MB均明显低于I/R组(P<0.05).IPC组及PNS预处理组TUNEL阳性细胞数,Bax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I/R组(P<0.05).和I/R组相比,IPC组及PNS预处理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结论PNS预处理后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减轻,对I/R损伤产生有和缺血预处理类似的早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