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因黄斑病理损害形成中心暗点以及丧失中心视力后偏心固视的形成规律,确定偏心注视点的优势位置.方法 应用微视野计(MP-1)对因黄斑病变形成偏心固视的40例高度近视患者的54只眼作固视检查.利用正常成人中心固视的90%置信椭圆,确定偏心固视相对于中心凹的位置.根据观察到的偏心固视的位置,将所有患眼分为preferred retinal locucs(PRL)优势组和PRL非优势组;并将两组视力作统计学比较.结果 54只高度近视眼中,中心视力丧失后偏心固视点形成在暗点下方视野者24只眼,占本组患眼的44.44%;左侧19只眼,占35.19%;上方6只眼,占11.11%;右侧5只眼,占9.26%.双眼均形成偏心固视者14例,其中13例双眼偏心固视模式一致,均为下方者7例,占双眼偏心固视者的50.00%;均为左侧者5例,占35.71%;均为上方者1例,占7.14%.偏心固视位于下方、左侧视野组与偏心位置位于右侧和上方的非优势组之间比较.其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4,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偏心固视会形成在尽量靠近中心凹有功能的视网膜.下方视野是形成偏心固视的优势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分布特征及影响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共纳入高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18例32眼, POAG患者20例36眼,以及高度近视患者21例33眼。采用频域OCT增强深度扫描测定中心凹下( SFCT )、距中心凹1 mm和3 mm处上、下、鼻、颞四个方位的脉络膜厚度(S1CT、S3CT、I1CT、I3CT、N1CT、N3CT、T1CT、T3CT)。比较三组间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对POAG患者的诊断、屈光度、年龄、眼压、角膜厚度、视野缺损等对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较POAG患者在各测量位置均明显变薄(均P<0.05),但与高度近视患者在各测量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屈光度是POAG患者黄斑区各测量点脉络膜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颞侧距中心凹3 mm处的脉络膜厚度( S3 CT )受年龄的影响,而诊断、视野缺损、眼压及角膜厚度不是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结论:高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比单纯POAG患者薄,但与高度近视患者无统计学差异,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程度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眼的注视性质,评价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与裂孔孔径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38例(40眼)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全层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行MP-1微视野检查,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注视位置和固视稳定性.对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和稳定性分别与裂孔孔径之间的关系作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40只患眼均形成偏心注视.其中偏心注视点在裂孔上方边缘者28眼(70%),位于裂孔右侧边缘者10眼(25%),位于裂孔左侧和下方边缘者各1眼(2%).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稳定性与裂孔孔径之间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r=-0.15、-0.08,P<0.01).结论 全层特发性黄斑裂孔眼往往会形成偏心注视,其裂孔孔径的大小可能会影响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目前对DR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糖皮质激素、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非甾体类消炎药以及改善视神经功能的药物.目前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玻璃体注药治疗特别是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已逐渐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正常成年人中心固视点相对于眼底视盘的位置关系,以及固视稳定性的特点。方法 应用MP-1微视野计对60位正常成年人的120只眼作固视检查,测量中心固视点相对于视盘的坐标位置,并对中心固视点与年龄和屈光度作相关分析,对双眼的差距作t检验。 结果 正常成年人中心固视点距离视盘颞侧边中点的水平距离为14.48°±1.85°,垂直距离为-2.14°±1.26°,90%分布在一个二维正态椭圆内;固视目标时,眼位处于一种不断的微动状态,水平和垂直方向活动度的中位数分别是0.4°和0.3°。 结论 正常成年人中心固视点的分布特征为一个二维正态椭圆,固视目标时眼位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大于垂直方向的移动幅度。  相似文献   
7.
中心视力损失后的固视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眼底多种疾患波及到中心凹时,患者将自动适应中心凹周围一处健康视网膜作为固视点,即形成偏心固视。偏心固视点形成于何处视网膜,是较复杂的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目前基本成形的学说有功能决定假说、视力决定假说、视皮质重组学说以及多个固视点学说,本文将对偏心固视形成机制及其优势部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偏心固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与视力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固视稳定和固视状态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50例192眼应用MP-1微视野计检查的资料,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三组比较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固视稳定性及中心固视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2°和12°)、固视稳定性(2°和4°)及中心固视均与最佳矫正视力有直线关系(r=0.624,0.587,0.456,0.436,0.434,P<0.001),三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6.395,42.836,37.404,33.917,29.815,P<0.001)。结论MP-1微视野计测得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固视稳定和固视状态与最佳矫正视力相关,MP-1微视野计在各种眼底病的应用中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的不同分为两型:干性型(或非渗出性或萎缩型)主要表现为硬性玻璃膜疣、软性玻璃膜疣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地图状萎缩,视功能不同程度受损;湿性型(或渗出性)主要表现为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和黄斑部的出血或渗出,常造成严重视力下降、中心暗点甚至中心视功能完全丧失。AMD是西方国家50岁以上首要致盲眼病,在全世界范围内约有3~5亿患者,由于日趋老龄化,我国AMD患者日益增多,已成为眼科防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近年来,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分析应用视网膜激光及早期玻璃体手术治疗31例(3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集1999~2006年31例(3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患者的连续病历资料,所有病例伴有玻璃体出血,经药物治疗1月后无效,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及术后行视网膜激光治疗.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29只眼(82.9%),13例术后再补充激光治疗,无一例再出现玻璃体出血.结论 视网膜血管炎伴发玻璃体出血早期积极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及控制PVR形成,保留更好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