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诺替氏综合征(Gianotti’s Syndrome)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以颜面部及四肢肢端丘疹性皮疹伴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及腋窝)为主要体征的一组综合病征。1955年由Gianotti氏首先予以描述,故称Gianotti’s Syndrome。国内称之为“婴儿丘疹性肢端皮炎”。该综合病征多见于1~15岁间的儿童,以2~6岁居多。本文自1985年至1995年间,门诊诊治24例贾诺替氏综合征,并作长期随访观察,现将该综合征有关资料及随访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6例,女8例。1~2岁1例,3~6例18例,7~10岁4例,11~15岁1例。24例的病原均为HBV,且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均为  相似文献   
2.
柯邵鹏  林琪  苏智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462-146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关系。方法:比较各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及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慢性肝炎重度组与肝硬化组之间血清HA、PCⅢ、L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ⅣC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慢性肝炎重度组血清HA、PCⅢ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A/G〈l、ALB〈35g/L、AST/ALT〉I时,血清HA、PCⅢ、ⅣC、LN水平均渐升高,其中HA、PCⅢ水平显著升高(P〈0.05)。ⅣC水平在AST/ALT〉1时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清HA、PCⅢ水平是早期肝硬化的相对灵敏性指标.其灵敏性高于ⅣC;临床上应用血清纤维化指标无创性评估肝纤维化时可结合ALB、A/G、AST/ALT值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胸腺肽α1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在重型病毒性炎中的治疗价值。方法:34例重型肝炎在综合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治疗,观察肝脏生化指标,感染控制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34例存活21例,存活率61.76%,合并感染20例,感染控制率为75.0%,结论:胸腺肽α1可作为重型肝炎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临床上无特效治疗方法。尽管目前广泛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即保肝、降酶、退黄、促进肝细胞再生、免疫治疗和支持疗法等,病死率仍高达48.8%。我院于1997年10月~1999年3月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_1(Tα_1)治疗重型肝炎16例,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病例选自1997年10月~1999年3月收住我科的重型肝炎患者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年龄21~66岁,平均38.87±14.81岁,临床早期2例,中期6例,晚期8例,并发腹水14例,并发感染10例(包括SBP4例,肺炎4例,败血症1例,胆囊炎1例);对照组16例,年龄21~70岁,平均40.81±14.18岁,临床早期4例,中期7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HBsAg定量和HBVDNA定量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采集46例CHB轻中度患者(CHB-LM组),24例CHB重度患者(CHB-S组)和28例HBV-LC患者入院时及51例患者经核
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4.08±3.06 月时的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 水平,荧光PCR 定量检测
HBVDNA载量。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测,相关
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12.537和
8.381,P=0.002和0.015);CHB-LM组和CHB-S组HBsAg和HBV DNA定量值均高于HBV-LC组(P<0.05);CHB-LM和CHB-S
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49和0.032,P>0.05)。HBeAg阳性患者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
组和HBV-LC 组中呈下降趋势(χ2=6.146,P=0.046 和1.009,P>0.05);CHB-LM组HBsAg 定量高于HBV-LC 组(Z=-2.247,P=
0.025)。HBeAg阴性患者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7.196和14.658,P<
0.05);CHB-LM 组和CHB-S 组HBsAg 和HBV DNA 定量均高于HBV-LC 组(P<0.01)。HBsAg 与HBVDNA 定量水平在
CHB-LM 组(r=0.389,P=0.009)、HBV-LC 组(r=0.431,P=0.022)中均呈正相关性;而在CHB-S 组中无相关性(r=0.348,P=
0.104)。与NA抗病毒治疗前相比,51 例患者治疗后HBsAg水平略有下降(Z=-1.050,P=0.294),而HBVDNA水平明显下降
(Z=-5.415,P<0.001);治疗后HBsAg定量与HBVDNA定量无统计学相关性(r=0.241,P=0.111);且两者治疗前后的差值也无统
计学相关性(r=0.257,P=0.085)。结论HBs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CHB-S和HBV-LC患者中逐渐降低,按照HBeAg
阳性和阴性分组后,这种趋势依然存在;HBsAg和HBVDNA之间呈正相关,但并非绝对平行。
  相似文献   
6.
苏智军  柯邵鹏  史美育  林万朝 《肝脏》2002,7(2):102-103
我们于 1999年 7月开始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BH)进行了临床研究 ,并着重观察血清ALT值、HBeAg滴度值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60例CBH患者系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 ,均ALT升高、HBeAg及HBVDNA阳性 ,诊断符合  相似文献   
7.
柯邵鹏  林琪  苏智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1):1627-1628
目的:探讨破伤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30例成人破伤风患者,2001年6月开始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诊疗方案,比较前后期两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前后两期痉挛天数、住院时间存在差异,伤口处理影响病情恢复。结论:破伤风患者死亡率较高,临床上应重视伤口处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合理选择气管切开的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结核组合药对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HBV-M阳性和HBV-M阴性结核患者组合药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36例患者中HBV感染24例占24/36(66.67%)。明显高于一般人群HBV感染率;HBV-M阳性组同HBV-M阴性组比较,前者疲乏、肝功能损害明显,预后较差,P<0.05,但发生肝损害的时间较迟,HBV阳性组15例停用全部抗结核药物仍有7例病情继续加重。结论:MBV-M阳性的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机制可能主要以HBV为主,化疗药物(如:利福平)可能起到打破免疫耐受作用。应合理应用利福平,长期监测肝功能,积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对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影响,并探讨其应用机制。方法:选择入院前1周未经抗菌治疗、入院时无感染征象、住院时间超过72小时的重型肝炎病例,根据临床分期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组、对照研究。结果:159例患者中76例发生医院感染,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A组)、静脉注射第三代头孢菌素组(B组)及半合成青霉素组(C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56.16%(41/73)、34.01%(17/50)和50.0%(18/36),B组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医院感染发生时间较A组明显推迟,B组可降低中期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6.67% us 50.0%,P<0.05)。结论:早期患者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可推迟医院感染发生时间,但对降低医院感染率及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中、晚期患者预防性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推迟医院感染发生时间、降低医院感染率及病死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HBsAg/HBV DNA比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CHB-LM)患者、24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B-S)患者和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入院时及40例CHB患者治疗12周的外周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水平,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 HBV-LC组HBsAg和HBV DNA均明显低于CHBLM(Z=-3.416和-2.636,均P0.05)、CHB-S组(Z=-2.499和-2.407,均P0.05),HBsAg/HBV DNA比率均稍高于CHB-LM、CHB-S组(均P0.05);CHB-LM和CHB-S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649、-0.032和-0.885,均P0.05)。HBeAg阴性组的HBsAg、HBV DNA水平均高于HBeAg阳性组(Z=-2.662和-4.950,P=0.008和0.001),HBsAg/HBV DNA比率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Z=-2.544,P=0.011)。治疗12周与治疗前比较,完全应答组HBsAg、HBV DNA均明显下降(Z=-2.103和-3.297,P=0.035和0.0002),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3.233,P=0.01);部分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2.666,P=0.005),HBsAg/HBV DNA比率明显升高(Z=-2.666,P=0.000 4),HBsAg水平稍下降(Z=-1.600,P=0.110);无应答组HBV DNA明显下降(Z=-3.059,P=0.023),HBsAg稍下降(Z=-0.341,P=0.733),但HBsAg/HBV DNA比率升高(P0.05)。HBsAg/HBV DNA比率与PLT(r=0.561,P=0.002)呈明显正相关。HBsAg/HBV DNA比率预测病毒学完全应答的曲线下面积AUC(0.643)高于HBsAg(0.580)和HBVDNA(0.433)。结论进展性HBV-LC和HBeAg阴性CHB患者HBsAg/HBV DNA比率偏高,且升高的HBsAg/HBV DNA比率与抗HBV治疗疗效欠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