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但是随着临床上耐药菌株的出现较大地限制了此类抗生素的应用,因此,在对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如何控制细菌的耐药性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针对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抗性的机制不同,目前采用的措施主要有3种:1)对原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改造;2)开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抑制剂;3)设计双功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院急诊抢救病人的增加和急诊设施的完善,急诊检验工作愈显重要,对本院一年夜间门诊检验项目进行分析,用以了解不同月份、不同时间段内的检测数量及分布情况,用来指导检验科合理安排人员及仪器的配备等,更好地配合建立快速的绿色急救通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技术应用于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研究组),予以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诊断,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比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指标。结果对照组血清胱抑素C平均水平为(081±009)mg/L、β2微球蛋白检测平均水平为(0.77±0.08)mg/L,研究组血清胱抑素C平均水平为(2.01±0.42)mg/L、β2微球蛋白检测平均水平为(2.13±0.40)mg/L,研究组血清胱抑素C与β2微球蛋白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胱抑素C与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可准确反应DN病情,两者联合检测方式的应用可有效提升DN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准确性及重复性,并与微粒子酶免疫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100份血清样本TSGF表达量,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并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低浓度和高浓度TSGF血清,评价免疫透射比浊法的批内CV和批间CV。结果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TSGF无统计学差别(p=0.167),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符合率为94.3%,阴性符合率为93.3%,总符合率为94.0%;免疫透射比浊法重复检测低浓度和高浓度TSGF批内CV分别为3.5%和3.9%,低浓度和高浓度TSGF批间CV分别为3.8%和4.0%。结论免疫透射比浊法与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TSGF,具有较好的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同时免疫透射比浊法批内CV和批间CV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鱼腥草素钠联合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聚维酮碘、鱼腥草素钠及两药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聚维酮碘、鱼腥草素钠及两药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结果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56μg/mL,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512μg/mL,两药联合使用时,聚维酮碘MIC为64μg/mL,鱼腥草素钠MIC为64μg/mL;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为0.285。在黏附期、早期生物膜期、成熟生物膜期(培养1、3、7d),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为128、128和56μg/mL,SMIC80分别为512、512和512μg/mL;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为128、256和256μg/mL,SMIC80分别为256、512和512μg/mL,两药联合使用时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SMIC50为64、128和128μg/mL,SMIC80分别为128、256和256μg/mL。结论鱼腥草素钠对聚维酮碘的抑菌效果具有协同作用,且能够增强聚维酮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盐步医院2008年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2008年临床分离出的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统计耐药率。结果临床分离274株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83株(30.5%),革兰阴性杆菌191株(69.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分别占63.2%和80.8%,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4.6%和35.7%,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1.4%~5.9%。结论通过监测临床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变迁,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医院感染和细菌耐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54株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类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谱及产ESBLs情况,分析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II的检出率及该酶的一些特征。方法采用MIC法测定临床分离的54株大肠埃希菌对7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谱,用NCCLS推荐的酶抑制剂增强纸片扩散法检测产ESBLs菌株,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克隆测序和测定重组菌耐药谱对aac(3)-II基因进行研究。结果54株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大观霉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4.8%、77.8%、59.3%、66.7%、68.5%、61.1%、22.2%;共检测出产ESBLs菌株34株,占63.0%;aac(3)-II基因在54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率为88.5%;质粒转化菌产ESBLs且同时检出aac(3)-II基因。重组菌BL21(DE3)/pET26::aac(3)-II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有耐药性,对其余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没有表现出耐药性。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大肠埃希菌与其产ESBLs有相关性;重组菌BL21(DE3)/pET26::aac(3)-II仅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表面微粒化酶联免疫固相载体与平整光滑聚苯乙烯固相载体对HCV实验的影响.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在采用华大吉比爱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原理的前提下,运用表面微粒化酶联免疫固相载体包被酶标板,与华大吉比爱试剂盒对照检测企业内部质控血清.结果:用表面微粒化酶标板包被的酶标板试验灵敏度、特异性及精密度明显好于华大吉比爱聚苯乙烯酶标板.结论:表面微粒化酶联免疫固相载体包被酶标板的开发研究应用将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