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端流出道不良致严重下肢缺血39例的旁路移植术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严重下肢缺血动脉的旁路移植手术方法 ,以挽救肢体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方法 39例共 4 5条下肢仅有小腿单支流出道动脉的患者接受了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主要方式为股动脉 动脉人工血管 小腿动脉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 2 1条 (4 6 7% )和动脉 小腿动脉旁路移植 10条 (2 2 2 % )。结果 39例患者中 ,1例术后第 5天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 ,围手术期死亡率为 2 6 % ;围手术期移植血管闭塞 1例 (2 6 % ) ,手术成功率 97 4 %。出院时血管通畅率 10 0 % ,足部创面的愈合率 30 %。结论采用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由仅有小腿单支流出道动脉供血的严重下肢缺血 ,可以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 ,还可以为足部创面的愈合提供较好的营养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用介入技术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假性7例、真性5例)12例,男性5例、女7例,年龄32.75岁(平均52岁)。其中脾动脉瘤4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6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瘤1例,肾动脉瘤1例。5例以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就诊、进行了急诊介入治疗,3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和搏动性包块,3例体检发现、无自觉症状。12例患者于治疗前均做腹部超声波和CT增强扫描。11例用经导管血管内钢丝圈栓塞术,1例发自SMA的动脉瘤、用联合血管内栓塞和SMA内被覆膜支架置人术。结果12例闭塞动脉瘤均成功,无重要并发症。5例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出血立即停止,经给予补充血容量和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用栓塞术和SMA内被覆膜支架置入术1例,结束治疗时血管造影显示发自SMA的动脉瘤被完全封闭,SMA主干及分支显影正常。3例术前有症状,术后腹痛逐渐消失、包块缩小。12例术后随访4~52个月(平均25.5个月),未发生与动脉瘤相关的并发症,随访超声波检查无动脉瘤再通或复发证据。结论经导管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于"伏邪"说的肝复安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铁代谢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铁代谢异常相关性肝病(慢乙肝及肝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54例)。治疗组予中药"肝复安"辨证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药物(抗病毒、保肝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6个月,观察肝脏铁质沉积疗效,比较血清铁代谢指标、肝功能、病毒及相关免疫指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1组间肝脏铁沉积疗效比较,第24个月、第3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浓度及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更显著、指标异常率更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转铁蛋白(TRF)浓度及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程度更显著、指标异常率更低(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表面抗原(HBs Ag)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CD3~+水平及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程度更显著、指标异常率更低(P0.05);CD4~+/CD8~+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伏邪"说的肝复安治疗慢乙肝患者铁代谢异常,能有效纠正铁代谢异常,恢复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泵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及评介胰岛素泵治疗Ⅱ型糖尿病(T 2DM)的临庆疗效.方法 将30例需胰岛素治疗的住院Ⅱ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及下泵(CSII)组12例: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SII)18例,均连续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HbAIC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C肽(C-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胰岛素皮下泵(CSII)均能显著降低患者血糖和HbAlC(P<0.01);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比达标时间短(P<0.01),节省胰岛素用量(P<0.01).而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结论 胰岛素皮下泵(CSII)治疗T2DM更符合生理胰岛素分泌,并可更快更有效地控制血糖,节省胰岛素用量,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断率以及治疗效果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00例诊断为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4.88%,随访率88.89%,进行为期3—73个月的随访,平均(18±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率13.01%。术后1—3年通畅率分别为(81±4)%、(68±6)%、(61±7)%。动脉闭塞25例,二次手术4例,截肢9例。溃疡或坏死创面术后半年愈合率78.85%,1年愈合率83.65%。术后1-3年保肢率分别为(81±4)%、(71±5)%、(65±6)%。结论: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通过联合腔内介入技术、外科旁路手术及干细胞移植方法的镶嵌式的血运重建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使血管通畅,降低截肢平面,加快创面愈合,提高保肢率,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尿激酶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临床疗效及其对相关凝血指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分为导管溶栓组(30例)和系统溶栓组(22例),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血栓溶解率、双侧下肢周径差和凝血指标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不良反应和临床体征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静脉通畅评分、双侧下肢大小腿周径差、临床症状、凝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导管溶栓组术后静脉通畅评分(8.5±2.0)少于系统溶栓组(12.4±2.9), P=0.000;血栓溶解率(56.2±26.0)优于系统溶栓组(39.9±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导管溶栓组术后双侧大腿中段、小腿中段周径差明显少于系统溶栓组(P<0.05);导管溶栓组术后下肢水肿发生率、下肢疼痛发生率、皮肤色泽改变率等均优于系统溶栓组(P<0.05);导管溶栓组牙龈出血发生率(3.3%)显著少于系统溶栓组(27.3%)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少于系统溶栓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PT、APTT、TT值较系统溶栓组显著升高(P<0.05) ,而FIB值较系统溶栓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尿激酶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较系统溶栓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凝血指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8.
林瑞敏 《职业与健康》2001,17(4):115-116
低血糖是糖尿病重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致意识障碍,甚至死亡。本院自1991年以来收治30例糖尿病性低血糖,现报道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8例,女12例;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55岁;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6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24例。低血糖发生的原因:用胰岛素者10例,每日剂量普通胰岛素Regular insulin 12~u~36~u,口服降糖药20例,其中服优降糖(Glyburiale)7例,服达美康(Gliclazide)6例,服糖适平1例,服消渴丸4例,优降糖与D860(学名: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联合应用2例;有合并症22例,其中10例并发糖尿病性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2至2004年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2例(年龄≥40岁,病程≥5年),全部进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部分病例做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下肢血管正常组及不同病变组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间的差异,并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T2DM患者中有82%伴发下肢血管病变,病变的发生与收缩压、HDL-C、D-二聚体及脂蛋白α水平相关。(2)无血管病变组与不同程度血管病变组的血糖、血脂控制及凝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很好地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及降低血液黏稠度,有益于预防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联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7年5月间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导管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服利伐沙班治疗。利用SPSS22.0软件分析,血清炎症因子、凝血指标及治疗前后测量患肢周径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临床疗效比较、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6.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χ2=5.36, P=0.02);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凝血指标D-D、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T、APTT则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膝上20 cm处、膝下15 cm处周径差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71, P=0.02);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伐沙班联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预后良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