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6篇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细胞因子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缺乏治疗手段的致命性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肺泡上皮损伤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形成成纤维细胞灶。细胞因子网络表达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及其修复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调控。从而构成复杂的肺内细胞因子网络,共同参与肺纤维化的形成过程。本文仅就细胞因子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肺间质纤维化是由多种已知或未知病因引起的肺部弥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为早期弥漫性肺泡炎、后期大量成纤维细胞病理性增生及基质胶原进行性积聚并取代正常肺结构。肺间质纤维化过程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和细胞介  相似文献   
3.
痰热清治疗肺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唐正梁  林庆艳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88-1389
笔者对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内皮素在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fibrosis)是一种致病原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致命性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增高,确诊后平均存活期为2—4年,5年生存率仅为30%-50%。多种损伤因素均可单独或联合作用于肺脏,导致肺脏损伤与修复平衡失调,成纤维细胞和(或)细胞外基质沉积过度,最终形成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监测特点。方法 选取40例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作为老年组,另选择40例中青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作为非老年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睡眠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睡眠监测结果。结果 老年组患者的糖尿病占比32.50%、高脂血症占比25.00%、高血压占比35.00%、下颌后缩占比32.50%高于非老年组的12.50%、7.50%、12.50%、12.50%,上腭垂过长占比10.00%低于非老年组的3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脑血管疾病占比、体重情况、吸烟史、饮酒史、舌体肥大占比、腭垂过宽占比、扁桃体肥大占比、颈围、腰围、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最长低通气时间(75.09±11.85)s长于非老年组的(53.72±13.03)s,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30.22±15.43)次/h、微觉醒指数(14.32±6.09)次/h、氧减指数(33.40±12.36)%、Ⅲ期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2...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和IGF-2的表达情况探讨EGFR和IGF-2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EGFR和IGF-2的表达。结果:在3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GFR、IGF-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在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鳞癌及大细胞肺癌患者。结论:EGFR和IGF-2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联合检测EGFR、IGF-2可在早期协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相似文献   
7.
例1:女,46岁.2010年4月6日以"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右腹疼痛1d"为主诉入我院普通外科.既往患干燥综合征5年,曾规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系统治疗(具体剂量不详),入院前已停用激素3月余.查体:轻度贫血貌,颜面潮红压之退色;听诊双肺呼吸音减弱,以右侧为著;右腹压痛阳性,反跳痛阴性,余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肺功能检查脉冲震荡法对早期小气道病变诊断价值进行临床研究。方法抽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患者、哮喘高危患者、咳嗽型哮喘患者、胸闷型哮喘患者各40例设为实验1、2、3、4组,抽取同阶段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设为对照组,研究肺功能检查脉冲震荡法对早期小气道病变诊断价值。结果实验1、2、3、4组的患者呼吸总阻抗、脉冲频率分别为5 Hz、10 Hz、20 Hz、35 Hz时气道粘性阻力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共振频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脉冲震荡法应用于早期小气道病变患者的诊断当中,有利于及时为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从而促使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的麻醉方法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I组36例,常规应用2%利多卡因对鼻腔、口腔、咽喉、声门、气管黏膜实施的表面麻醉;II组28例,应用丙泊酚和芬太尼行静脉复合麻醉,丙泊酚4-12mg/kg,芬太尼0.001-0.002mg/kg;III组19例,表面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观察三组术前、经声门、术中和退镜后呼吸循环变化、镜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术后不适;观察II组和III组的丙泊酚用量。结果:静脉复合麻醉可减轻支气管镜检查对呼吸循环功能的不良影响,I组在检查过程中呼吸循环功能(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均较检查前有明显改变〈0.05,II III组无明显改变P〉0.05,但检查中均出现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0.05;可减轻支气管镜检查中的不良反应,恐惧、剧咳及暂短呼吸抑制,中断操作明显减少,P<0.05;可减轻痛苦,增加耐受性,咽喉不适和胸部不适明显减少,〈0.05,术中不良记忆和“无痛”效果佳,〈0.001;表面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其中年龄&lt;20岁组,〈0.05,其余各组均为〈0.001。结论:表面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具有安全、无痛苦,可进一步减少心肺不良反应并可减少静脉麻醉药物的用量的特点,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支气管镜检查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孙中美  杨俊玲  林庆艳 《吉林医学》2007,28(9):1129-1130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它包括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和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1].因其致病菌不同,临床表现和特征各异,有时难以与肺部其他疾病相鉴别,且由于诊断水平的限制,目前临床上CAP的患者主要依靠经验性治疗[2].本文选取2006年3月到5月在我院治疗的20例CAP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其临床特征,来提高人们对CAP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