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8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子喉镜下对咽喉部肿物活检的临床应用,并分析病理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声带白斑、喉部肿瘤、下咽部肿瘤3类咽喉部常见肿物的患者资料共199例,均在门诊电子喉镜下表面麻醉后进行组织活检,送病理检查。分析3类病变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及病理意义。评价电子喉镜下活检咽喉部肿物的价值和意义。结果 3类病变的男性患者均明显多于女性,声带白斑患者年龄段分布明显比喉部和下咽部肿瘤患者年轻化(P0.05)。67例声带白斑病理:慢性炎伴鳞状上皮增生35例(52.24%),低度上皮内瘤变17例(25.37%),高度上皮内瘤变12例(17.91%),可疑浸润癌2例(2.99%),浸润癌1例(1.49%)。97例喉部肿瘤病理:高度上皮内瘤变/原位癌35例(36.08%),可疑浸润癌14例(14.43%),浸润癌48例(49.48%)。35例下咽部肿瘤病理:高度上皮内瘤变/原位癌6例(17.14%,),可疑浸润癌4例(11.43%),浸润癌25例(71.43%)。结论电子喉镜下表面麻醉活检咽喉部肿物,麻醉风险低,操作灵活,明显减少了患者经济成本,为后续治疗提供了病理学依据,是方便、快捷、有效的活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3例(耳)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行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创面都能在术后46周内愈合,平均为(4.74±0.71)周;23例患者中,1例在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上鼓室内陷囊袋的形成,给予再次乳突开放手术,其余22例随访1年无复发;听力得到有效提高,术后半年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患者的平均纯音气导听阈(0.5,1.0,2.0,4.0 KHz)较术前提高(16.36±3.17)dBHL(n=22)。结论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能够保持正常耳部解剖结构,清除病灶,重建听力,是效果良好的手术方式;但同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要精细操作,彻底清除病灶,才能有效避免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子喉镜在咽喉部异物诊断和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咽喉部异物6713例,其中传统方式诊断咽喉部异物3331例,并成功治疗2898例,电子喉镜诊断咽喉部异物1475例,并成功治疗1473例。统计异物在咽喉各部位概率及尖锐异物和非尖锐异物的诊断率。比较电子喉镜和传统方式治疗咽喉各部位异物的成功率。结果电子喉镜相比传统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咽喉部尖锐异物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非尖锐异物诊断率稍有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咽喉部尖锐异物的诊断率均显著高于非尖锐异物(P<0.05)。传统方式下咽喉部异物成功取出比例为87.00%,电子喉镜下咽喉部异物成功取出比例为99.86%。结论电子喉镜诊断和治疗咽喉部异物比传统方式有明显优势,具有照明充分、定位准确、操作精确的特点,是治疗咽喉部异物方便、快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电子喉镜检查及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对声带白斑形态学分型与病理组织诊断之间的相关性,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治疗203例声带白斑患者临床资料。将电子喉镜下形态学分型、NBI分型与其对应的病理组织诊断进行分析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来判断不同检查方法诊断声带白斑的准确性。结果 电子喉镜下形态学分型、NBI分型与病理组织诊断均存在相关性(r s分别为0.415、0.255,P 均<0.05),且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054、103.440,P 均<0.05)。NBI分型与电子喉镜下形态学分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和0.678。结论 电子喉镜下形态学分型和NBI分型对声带白斑良恶性鉴别诊断均具有较强识别能力,且NBI分型对于诊断声带白斑比电子喉镜下形态学分型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手术方式的中耳胆脂瘤患者术后疗效,总结中耳胆脂瘤的手术方式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并随访的中耳胆脂瘤患者的资料,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成三组,即A组(乳突根治术)、B组(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C组(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干耳时间、手术前后患者听力变化及手术前后耳鸣、眩晕等情况。结果 B组干耳时间较A组短,C组较A组干耳时间短,C组较B组干耳时间短,每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听力结果提示A组患者听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较术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三组患者术后气骨导差值两两比较,B组与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手术前均有部分患者伴随耳鸣症状,手术后耳鸣残疾量表( THI)评分均较术前下降,A组手术前后TH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B组术前有部分患者伴随眩晕症状,两组手术后眩晕致残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耳胆脂瘤患者各种手术治疗后均可有效去除病灶,实现干耳,改善眩晕。与乳突根治术相比,开放式乳突切开术+鼓室成形术和完壁式乳突切开术+鼓室成形术可以缩短术后干耳时间、提高患者术后听力,减轻耳鸣症状。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主动充分透明化面神经、鼓索神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6月在我科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患者,术中均主动充分透明化面神经、鼓索神经,最大程度地开放面隐窝。统计面神经高位、面隐窝狭窄、鼓索神经变异的例数,随访术后是否发生面瘫、面神经刺激症、味觉减退。术后1个月开机调试及跟踪随访11个月至5年。结果614例患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术中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和鼓索神经均透明化并完整保留,顺利开放面隐窝后成功植入电极。67例面神经高于水平半规管平面,36例面隐窝狭窄,1例面神经垂直段分叉变异为四支,1例鼓索神经严重变异,横行于面隐窝上中1/2部位。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面瘫、面神经刺激症状及味觉异常等并发症。采用此手术方法后,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学习、辨认耳显微外科结构的培训时间由原来的5周缩短为2周。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主动充分透明化面神经、鼓索神经可以安全有效地开放面隐窝,经乳突-后鼓室-面隐窝径路植入电极,可降低患者面瘫、面神经刺激、味觉异常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人工耳蜗手术的安全性,同时可以促进规培住院医师学习耳显微外科解剖知识。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EVAS)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EVA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术中检测正常,术后无特殊并发症.术后经开机康复训练6个月后,52例年龄≥3岁患者的声场测听言语频率平均听阈为25 ~ 40 dB nHL,平均(29.3±2.5)dB nHL.术后1年,10例年龄<3岁患者的IT-MAIS评分为26~ 38分,平均(31.9±3.6)分;44例年龄3~10岁患者的MAIS评分为25~40分,平均(35.1±4 3)分.结论 伴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EVAS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电子喉镜下声带良性病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电子喉镜下诊断为声带良性病变67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电子喉镜下手术治疗声带小结261例,声带息肉3475例,声带囊肿182例。结果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囊肿均以女性多见,其中声带小结以双侧多见,声带息肉和声带囊肿以单侧多见。治疗后1个月随访,电子喉镜下手术治疗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和声带囊肿的有效率分别为96.93%、99.17%和96.70%。结论电子喉镜下手术是治愈声带良性病变有效、方便、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不同给药频率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门诊90例(132耳)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给药频率分为3组(每组30例)。每组均在门诊耳内镜下给予涂抹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A组2天涂抹一次,B组4天涂抹一次,C组7天涂抹一次。疗程均为2周,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耳内镜下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3种给药频率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临床疗效,经两两比较,A组与B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疗效优于C组,3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耳内镜下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给药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4天涂抹一次效果最佳,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节约了医疗资源,还提高了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