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对2012年5月本科290例行胃镜诊疗术的患者给予术前、术中、术后护理,使胃镜诊疗顺利完成并尽量避免出现并发症。方法对行胃镜诊疗患者给予术前安慰、鼓励性心理护理、询问病史、设备准备等,术中紧密配合、细心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术后给予健康指导性护理、并发症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经内镜室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细心护理、观察、准备、配合,全部患者均能克服恐惧心理顺利完成诊疗术。结论本组病例无发生严重并发症,在整个胃镜诊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起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EMPS)在消化道病变内镜诊断检查中的操作过程,提高EMPS检查的可靠性、准确性、成功率。方法在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适用EMPS检查的病变(如息肉、肿瘤、外压病变等隆起病变,以及狭窄、溃疡等病变),使用EMPS经活检通道插入胃肠道内对发现的病变采用直接接触法、浸泡法、外套水囊法进行扫描,记录典型病变图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应用EMPS对消化道病变530例进行检查,成功准确获得典型病变EMPS图像502例,满意成功检出率94.7%,未能成功扫描获得病变图像的病例的影响因素为病变部位特殊,如胃肠镜检查的盲区病变,胃肠蠕动频快,不易扫描抓取图像;以及EMPS未能理想摆放靠近病变处;以及操作EMPS医师的熟练程度。结论 EMPS在消化道病变中检查成功率很高,对诊断、鉴别病变的应用价值很大,通过提高EMPS操作医师的操作技能,检查成功率还会进一步提高,EMPS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5岁。12年前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9年前因胆总管多发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并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6年前开始反复出现腹痛发热,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前后在多家医院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未行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病情虽有缓解,但患者生活质量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联合放大内镜(ME)、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先应用普通内镜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观察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形态.再应用ME加NBI方法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进行病变表层观察、如为胃肠道病变进行黏膜腺管开口(Pit)类型观察分类,再观察表面微血管形态(CP)分型;如为食管病变,可观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环(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之后应用水浸泡法、接触法和体位变换法用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上述检查后发现的隆起病变再进行超声扫描.最后对隆起病变进行选择活检或内镜下切除(摘除)病变,或择期手术切除病变作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上述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1)应用上述3种内镜技术联合检查上下消化道206例患者中发现271个隆起病变,有病理结果者246个病变.上消化道隆起病变110例,下消化道隆起病变96例.其中病变位于食管贲门43例,胃47例,十二指肠20例,回肠末段5例,结肠50例,直肠肛管41例.上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的有246个病变,总病变诊断准确检出率98.4%(246/250).结论 NBI结合ME技术能对消化道隆起病灶表面Pit和微血管形态(CP、IPCL)显示清晰,可判断隆起病变的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再联合MPS更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与结构,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治疗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PEG)的操作意外情况及并发症处理的经验教训,以期提高成功率,减轻减少并发症。方法对PEG操作及术后护理患者62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部分病例操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如穿刺针划伤胃黏膜出血、外套管鞘胃内折曲、牵引导丝拉断及肥胖患者透光定位困难等术中意外情况及术后造瘘口感染、胃壁压迫缺血性坏死溃疡瘘道形成等并发症,作对应处理。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PEG操作,手术成功率100%,没有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导致PEG操作失败。操作术中异常情况及时得到合理处理,术后并发症亦得到妥善合理处理,恢复良好。结论 PEG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临床营养新方法,可作为长期非经口营养供给的首选方法,其操作及护理虽然有一些难度,但均能成功完成,恢复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来东莞黄江医院进行治疗的85例胃肠道平坦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应用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切除效果,记录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经术后病理检测,85例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确诊为腺瘤性息肉74例,占比87.06%,确诊为部分伴上皮内瘤变术中出血2例,占比2.35%。其中部分伴上皮内瘤变术中出血患者均给予止血钳止血后止血成功,仅1例患者出血量大于600 mL,需进行输血,占比1.17%,其余部分伴上皮内瘤变术中出血均为少量出血,止血后无需额外治疗。1例患者术后32 h出现迟发出血,1例患者术后4 d出现迟发出血,共占比2.35%。其中,1例患者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开腹手术,占比1.17%。术后出现局限性腹膜炎患者2例,占比2.35%,经保守治疗治愈。85例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均无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发症。结论:使用EMR治疗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临床效果显著,对大多数平坦型胃肠道黏膜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