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尿道下裂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18例尿道板发育好、伴有尿道下弯的中、重度尿道下裂患儿,采取保留尿道板加包皮岛状皮瓣的尿道成形术,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阴茎外观满意、排尿通畅,1例出现轻度尿瘘,无尿道狭窄.结论 改良Duckett法尿道成形术是治疗中重度尿道下裂较好的手术方法,其尿道狭窄及尿瘘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其它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疗法与口服卡马西平(CBZ)相结合,和单纯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前分组,针刺加口服CBZ组(20例)和口服CBZ组(16例),并给予相应的治疗,10周后行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针刺加口服CBZ组镇痛效果稳定,有效时间显著延长,且可逐渐减少CBZ口服量,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减少。有效率分别为90.0%(18/20例)及81.3%(13/16例),P〈0.05。结论针刺复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疗效稳定、镇痛时间延长、CBZ口服量及不良反应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癌根治术后,为防止皮下积液,提高创面愈合率。方法 采用在创面的腋中线和胸骨旁各放一根多侧孔的硅肢管,并行持续负压吸引。结果 本组发生皮下积液9例,较单独放置腋下引流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双负压管引流有效降低乳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提高创面Ⅰ期愈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尿道下裂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8例尿道板发育好、伴有尿道下弯的中、重度尿道下裂患儿,采取保留尿道板加包皮岛状皮瓣的尿道成形术,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阴茎外观满意、排尿通畅,1例出现轻度尿瘘,无尿道狭窄。结论改良Duckett法尿道成形术是治疗中重度尿道下裂较好的手术方法,其尿道狭窄及尿瘘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其它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自1998年~2006年应用电视腹腔镜行精索静脉曲张56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6例均获成功,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随访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方法 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自1998年~2006年应用电视腹腔镜行精索静脉曲张56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6例均获成功,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随访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2001年以来,我们利用单纯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12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儿,采用早期复位、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在降低或避免股骨头坏死及骨不愈合发生的作用。方法13例有移位的儿童股骨颈骨折。参照Colonna分型标准,Ⅱ型(经颈型)5例,Ⅲ型(基底型)6例,Ⅳ型(转子间型)2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3.15岁(5~16岁),男女之比为7:6。治疗方法于伤后72h内在麻醉下,仅尝试一次闭合复位,以避免多次反复对位加重损伤致股骨头坏死。如不成功,则立即行切开复位。当达到解剖复位后,用2~3枚空心螺钉固定,螺钉均不穿过骺板。结果13例中,8例为一次闭合复位成功,余5例一次闭合复位不满意后行切开复位。13例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1个月,全部患儿的骨折均愈合,13例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本组Harris评分平均为98~100分。结论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伤后的早期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避免反复多次粗暴复位,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是降低儿童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骨不愈合、髋内翻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例1患者男性,27岁。临床诊断:心悸原因待查。体检:BP110/70mmHg,心界不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清,血电解质及心肌酶等正常。心电图(图1):窦性心律,心率75次/分,可见两种形态的QRS波。一种为正常QRS波,QRS波时限0.05s,ST-T正常;另一种为P-R间期缩短〈0.12s,QRS波增宽(0.10s),起始可见预激波,其PLR间期固定,并伴有ST-T改变,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45岁。劳累后心前区疼痛一月就诊。平时静息心电图正常。体查:BP140/85mmHg,心界不大,心率78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软无殊。实验室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常规心电图未见异常。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过程患者在家搬重物时突感心前区剧痛并伴气短、心悸、大汗,当即休息数分钟后缓解。回放动态心电图显示在17:05时CM5导联和CMF导联ST段开始分别是下斜型和马鞍型逐渐抬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