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国内普遍认为病例组合指数(CMI)属于医疗服务能力维度,体现收治疾病的疑难复杂程度和医疗服务的整体技术难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CMI与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等服务效率维度指标联系更紧密,与DRG组数、入组病例数及总权重等服务能力维度指标联系相对较弱,故应归属医疗服务效率维度。CMI的直接应用主要是对平均住院费用的预测控制及对科室绩效的评价;CMI的间接应用主要是对管理指标的调整/校正。医院管理者应准确把握CMI内涵,恰当应用CMI对不同层级及不同类别住院费用进行预测、评价与控制,并对其他管理指标进行调整后再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作者自1997年12月至2010年8月共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626例,其中遇到2例发生在颈内动脉上的血泡样动脉瘤破裂患者,术中取自体硬脑膜,用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术后恢复良好.现将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例1:王建生,男,53岁,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短暂昏迷于2008年7月29日由外院转入院,CT示鞍上池大量出血,以左侧侧裂池出血略多(图1).DSA示左侧ICA内侧壁有小的囊状膨出(图2).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于当日行左侧翼点入路开颅,术中分离外侧裂池至颈内动脉池,显露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准备向后进一步分离时动脉瘤破裂,阻断ICA近心端后快速分离出动脉瘤颈,此时发现动脉瘤颈已从ICA远段内侧壁完全撕脱,无法施行夹闭,术中取自体硬脑膜10 mm ×20 mm大小,沿ICA上壁两侧包绕后,用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从ICA上壁紧贴硬脑膜两侧滑下后,发现后方仍有小量渗血,在第一枚瘤夹后方又放置一枚跨血管动脉瘤夹成功夹闭(图3).  相似文献   
4.
5.
患者 女,48岁.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1年,头痛、头晕10 d.查体:视力左眼0.3,右眼0.4,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结果正常.颅脑MRI示:鞍内短T1异常信号,12.5 mm×12.5 mm×14.4 mm,病灶内信号欠均匀,环形强化,视交叉受压上抬,鞍底下陷(图1a).诊断为"垂体腺瘤".行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病理为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平卧位并行腰大池引流3d,未见缓解,遂行经鼻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后继续腰大池引流,术后3d出现高热,脑脊液出现感染征象(细胞数1 121×106/L,白细胞121×106/L,葡萄糖1.2 mrnol/L),脑膜刺激征阳性,给予抗感染+腰大池外引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络丛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包括1例不典型者)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术前均行CT、MRI检查。结果肿瘤位于侧脑室者19例,位于第四脑室者7例,位于第三脑室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22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均行放射治疗)。术后5个月至5年,随访平均3.2年,21例治愈,4例复发,2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MRI常呈颗粒状混杂信号且浸泡于脑脊液中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手术切除是目前其首选治疗措施;放射治疗是未全切除者术后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孟庆海  李环廷 《山东医药》2003,43(27):61-61
早在上世纪 5 0年代 ,人们就发现并证实亚低温 (30℃~33℃ )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且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但亚低温脑保护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综合各家报道 ,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脑组织耗氧量 ,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 ,减轻脑水肿 ;3抑制内源性毒性物质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 ,包括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等 ;4减少钙离子内流 ,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5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 ,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 ;6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目前 ,临床使用的亚低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脑膜瘤尾征的病理学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对脑膜瘤尾征进行病理学分析,明确其性质,并探讨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②方法将14例脑膜瘤在强化磁共振中表现为尾征的周边硬脑膜手术切除,分别取肿瘤中心、肿瘤边缘、肿瘤边缘与尾征远端中点、尾征远端、尾征远端旁开5及10mm处为观察点,进行病理学分析。③结果所取各观察点的肿瘤细胞浸润率分别为87%、87%、61%、52%、13%、0。④结论脑膜瘤尾征多存在肿瘤细胞浸润,手术中切除脑膜瘤尾征所提示的硬脑膜及其周边5mm范围,可有效提高脑膜瘤的全切率,明显减少甚至避免脑膜瘤的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9.
颅内镜像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多发动脉瘤,其治疗有其特殊性。镜像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术者的经验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式。术前准确地判断责任动脉瘤至关重要,总的原则是破裂的或者有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应采取一期治疗全部动脉瘤,术前病情重,应一期先处理责任动脉瘤,二期再治疗对侧;如果不能判断哪个是责任动脉瘤,就应一期治疗所有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为临床在后颅窝病变手术中减少静脉损伤和减轻术后并发症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利用20具成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用红蓝色乳胶灌注,在显微镜下模拟枕下后正中入路,观察与此入路密切相关的静脉及其的属支,并对其进行统计和测量相关的数据。结果小脑下蚓静脉和小脑半球下静脉出现率100.0%,小脑延髓裂静脉出现率87.5%,小脑下脚静脉出现率77.5%,延髓后正中静脉出现率55.0%,小脑延髓池静脉出现率35.0%。结论枕下后正中入路相关静脉及其属支的构成复杂,变异大,提高对静脉显微解剖学的认识,可减少术中不必要的出血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