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不同生物学样本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进行核酸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横断面观察性研究设计,收集烟台市奇山医院1月24日—2月28日COVID-19确诊患者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在疾病不同阶段采集鼻/咽拭子、痰液样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对危(重)型及普通型患者的核酸阴转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纳入71例确诊患者,男性40例,女性31例。患者首发症状80.3%为发热,57.8%为咳嗽。普通型病例57例(占80.3%),轻型病例5例(占7.0%),重型病例8例(占11.3%),危重型病例1例(占1.4%)。治愈出院40例,平均住院(22.78±6.19)d;鼻咽拭子和痰液样本在发病的1、2、3、4和5周的核酸检出率分别为100.0%和87.5%、48.6%和88.2%、44.7%和86.1%、19.1%和58.7%、11.5%和33.3%。鼻咽拭子的假阴性率在发病的1、2、3、4和5周分别为12.5%、52.9%、、44.1%、42.9%、20.0%。同期两种样本送检结果一致率在发病第1周及第5周较高;发病1周无病毒学核酸检测阴转的病例,发病2周有2例(占3.9%),3周有12例(占23.5%),4周有20例(占39.2%),5周有16例(占31.4%),5周后有1例(占2.0%)。第4~5周病毒核酸转阴率最高(占70.6%);危(重)型和普通型病人的核酸阴转时间分别为(30.00±3.54)d和(24.00±5.8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OVID-19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普通型病例为主。痰液样本核酸检测的阳性率高于鼻咽拭子样本,鼻咽拭子检测结果存在假阴性,两种样本联合送检可减少假阴性的发生。在发病的第4周及第5周病毒核酸转阴率最高。重症患者病毒的持续存在,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桡动脉有创动脉压与肱动脉无创动脉压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入住ICU的60例患者进行IABP与NBP的同步测量。结果收缩压均值,右侧IABP最高,左侧NBP最低。NBP与IABP收缩压测量值之间分组比较,PPI<0.45时NBP9.38%>IABP;0.45≤PPI≤0.55时NBP42.59%>IABP;PPI>0.55时NBP58.82%>IABP。结论在临床实践中,NBP与IABP的实际差异与理论相比有所不同。监测血压时应首选右臂,应用IABP时使用方波试验来判断IABP值的准确性;使用NBP时应对患者的血管硬化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聚集性发病病例共7例,首例病例与COVID-19患者密切接触后患病,通过家庭生活和聚餐感染其他人员5例,其中1例聚餐感染病例打牌后引起第7例感染。此次聚集性病例通过人传人的方式传播,传播途径多样。需警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假阴性者,基础疾病及持续发热可能是感染者疾病加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实验室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死亡模型加以验证。方法 收集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病例数据为建模组,建立死亡风险模型,以2016年1月至12月的病例数据为验证组,用于验证死亡模型。选取入住ICU后首次11项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通过ROC曲线,筛选出曲线下面积(AUC)>0.6的实验室指标,确定各项指标的最佳cutoff值。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预后有影响的实验室指标,并对其进行β值原始赋分,同时β值取整后行简化赋分,建立风险模型并验证,并对不同总评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分析。结果 血ALT、AST、CKMB、Cr、UA、BUN,血清Ca2+、K+、Na+的AUC均>0.60。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 AST、K+、BUN指标升高与预测死亡直接相关。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0.907,以简化赋分为3分为界值时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6%和95.2%。结论 AST、K、BUN的简化赋分对预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死亡风险具有较高的价值,总评分≥3分的患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2011年3月16日Yu等[1]确定该种疾病以“蜱咬伤”为元凶,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烟台地区海拔低,植被覆盖丰富,是近年来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多发地区,烟台市传染病医院作为烟台地区发热伴小板减少综合征定点收治医院,负责对其的诊疗工作,现就该院收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