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背综合征是由于胸椎正常生理性向后弯曲消失 ,胸廓前后径缩小 ,使心脏前移及大血管受压 ,临床上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甚至晕厥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 ,这些症状可能由各种心律失常引起 ,易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病。现将 7例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 5例 ,女 2例。年龄 2 1~ 36岁。自觉有症状 2个月~ 6年 ,其中阵发性心悸、胸闷、乏力 7例 ;头晕 4例 ;晕厥 2例 ;胸痛 1例。体格检查 :7例均体形消瘦 ,呈无力型 ,坐位或站位时胸椎变直 ,胸廓扁平 ;胸骨左缘 3~ 4肋间收缩期杂音 (SM) 2~ 3/6级 2例 ,心尖部SM2 /6级 1例。…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内皮细胞(VEC)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109例CHF患者与30例在年龄和性别上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检测其内皮细胞(CEC)、内皮素(ET)、6-k-PCF1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结果:CHF患者优CEC、ET及TNFa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多(P<0.01),同种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重度多于轻度(P<0.01),而 6-k-PGF1a则显著减少(P<0.01);CEC与ET、TNFa及心功能呈显著正相关(r=0.648,0. 840,0. 880,P<0.01),与 6-k-PGF1a呈显著负相关(r=-0.428,P<0. 01)。结论:CHF时存在 VEC损伤及功能紊乱,VEC损伤参与了 CHF的病理生理过程;CEC数量和形态变化、ET、6-k-PGF1a及TNFa可作为 CHF时 VEC损伤及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41岁,工人。因右股部严重挤压伤并股静脉撕裂,致失血性休克。当地医院在积极抢救休克的同时,行清创和静脉修补术。术后3天无尿,经腹膜透析9天后仍无尿,于1990年12月14日转入我院。体检:重病容,四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右股内侧约50cm×20cm皮肤及皮下组织缺如、创面有多量组织液渗出。下腹部腹膜透析管周  相似文献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紊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8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155名健康受试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第16内含子I/D多态性.结果正常对照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ID、Ⅱ型频率分别为16.1%、51.6%和32.3%,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19和0.581;扩张型心肌病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ID、Ⅱ型频率分别为37.4%、30.1%和32.5%,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24和0.476.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型(X2=13.528,P<0.001)和D等位基因(X2=4.781,P<0.05)频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可能是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易感性的基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负荷试验时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6例平板运动试验中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冠脉病变及程度。结果将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分为偶发室早、频发室早、多源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室颤5组。将冠状动脉造影狭窄≥50%定为冠造阳性。冠脉造影阳性分为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4组。结果显示:166例冠脉造影中92例患者冠造阳性。66例偶发室早中30例冠造阳性;67例频发室早中38例冠造阳性;26例多源成对室早中17例冠造阳性;短阵室速6例和室颤1例冠造均为阳性。左主干、左前降支狭窄的程度越重的患者,短阵室速、室颤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运动试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数量越多、级别越高,累及血管病变的程度越重,提示危险性越高,对冠心病的诊断及危险分层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贝那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ARB)缬沙坦联合应用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81例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植入裸金属支架。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治疗组服用缬沙坦和贝那普利。术后6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计算机定量测定冠脉病变的直径狭窄程度(QCA)。结果:联合治疗组(n=39)参照血管直径与对照组(n=42)比较无明显差异,支架段血管直径差异明显(2.22±0.21mm vs 1.83±0.25mm,P<0.05)。血管直径减少指数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50±0.16mm、0.91±0.11mm,P<0.01。联合治疗组再狭窄率(15.4%)及再介入率(7.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6%、21.4%,P<0.01)。结论: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干预可降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使用药物涂层球囊介入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晚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RS)、靶病变再血管化(TLR)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结果:药物球囊直径为(3.05±0.91) mm,长度为(18.87±5.77) mm。8例(7.27%)患者实行了补救性支架置入术,2例(1.82%)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冠状动脉急性闭塞,随后置入支架。随访期间,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计算LLL直径为(-0.09±0.58) mm,血管重建率和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15%和0。结论:如果预处理情况适合,单独使用药物球囊介入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6例患者。我们对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行急诊介入治疗,对研究组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介入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穿刺的时间、心肌再灌注的时间、手术持续的时间以及手术的成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患者住院的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2例临床疑诊冠心痛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对16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定量评价。以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依冠脉节段计算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指标。结果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照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显示的对照结果:敏感性92、5%(210/227)、特异性89.2%(544/610)、阳性预测值76.1%(210/276)、阴性预测值96.9%(544/561)、准确度90.0%(754/837)。包括不可评价的血管段在内总准确度73、9%(754/1020)。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取代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急性肺栓塞(APE)的诊断率和减少误诊率。方法:对1999/2008年间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APE患者临床特点,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6例均有胸闷呼吸困难,胸痛18例;PaO2降低24例;心电图改变主要有窦速22例,T波异常16例,12例行冠脉造影正常,经常规冠心病治疗无效。结论:对于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同时合并胸闷气短等症状,伴心率增快的患者应警惕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