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甲状腺结节(TN)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规律随访并行甲状腺彩超检查 122 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甲状腺超声结果分为 TN 组(n=85)和非 TN 组(n=37)。采用 logistic 回归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腹膜透析患者 TN 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甲状腺结节总检出率为 69.67%,其中男性患者中 TN 检出率为 58.49%,女性为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TN 组的年龄、铁蛋白、腹膜 Kt/v 高于非 TN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89,P<0.001)及铁蛋白浓度(OR=1.003,P=0.044)是 TN 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每增加 1 岁,TN 发生率升高 8.9%。铁蛋白水平每升高 1 μg/L,TN 发生率增加 0.3%。 结论 年龄和铁蛋白是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发生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中老年的腹膜透析患者应定期复查甲状腺超声。  相似文献   
2.
三萜和甾体类化合物作为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一直是中药活性和质量控制研究的重点。文章对近十年运用LC-MS和LC-NMR联用技术鉴定、分析中药中三萜类和甾体类成分的前沿方法进行综述。两种联用技术的特点是将HPLC的高效分离能力和MS、NMR精确的结构表征能力巧妙结合起来,方法更具选择性和灵敏性。与此同时,笔者讨论了LC-MS和LC-NMR在中药三萜和甾体结构指认中的适用性并进行了展望,期望为实现中药中复杂成分结构的快速鉴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接骨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查阅历代古籍的基础上,结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SciFind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接骨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接骨木属植物主要有血满草Sambucus adnata、接骨草...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有效教学评估过程中主观性过强,不能客观反映教学效果的现状,分析核心课程《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教学资源及学情,探究在《分析化学》课程有效教学评估过程中实施教考分离模式.以云南中医药大学《分析化学》课程为例,探讨既能客观真实评价教学效果,又能避免教考脱节并且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考分离模式,以达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石油醚与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制备薄层,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1H和13C 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生NO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肉豆蔻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烷(1)、肉豆蔻异木脂素(2)、4-(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羟丙基)-2,6-二甲氧基苯酚(3)、(E)-4-(1-羟基-2-(2-甲氧基-4-(丙烯基)苯氧基)丙基)-2-甲氧基苯酚(4)、(-)-miliusfragrin(5)、去氢二异丁香酚(6)、反式-2,3-二氢-7-甲氧基-2-(3,4-二甲氧基苯基)-3-甲基-5-(1-(E)-丙烯基)苯并呋喃(7)、(-)-eusiderin A(8)、acetyl oleiferin C(9)、补骨脂酚(10)、3-(4-羟基-3-甲氧苯基)丙烷-1,2-二醇(11)、1-(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烷-2-酮(12)、broussochalcone B (13)、bavachinin(14)、malabaricone C(15)。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3和15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释放有较强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8.57 ± 0.11、12.01 ± 1.27 μmol·L-1。化合物1和7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34.48 ± 3.05、42.76 ± 1.53 μmol·L-1。结论 化合物5、8~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3和15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释放有较强抑制活性,化合物1和7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2~6、8~12、14无活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