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髋臼钛板加颗粒植骨治疗髋臼严重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臼钛板加颗粒植骨治疗髋臼严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该技术治疗27例患者,髋臼骨缺损分型(AAOS分类)Ⅰ型6例,ⅡC型4例,Ⅲ型17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37分,术后根据临床及x线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该方法重建髋臼,术后假体脱位1例,原因是重建钛板前倾过多与大粗隆发生撞击,经凿去部分粗隆骨质消除撞击因素后治愈。其余病例无并发症,平均随访3a,Harris评分平均87分。X线无1例患者的髋臼骨床、移植骨、重建钛板和聚乙烯内衬交界面出现透亮带。[结论]髋臼钛板加颗粒植骨可有效修复髋臼骨缺损,为假体提供坚强的初始固定,具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注射式β-磷酸三钙骨水泥作为植骨材料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对23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后骨缺损区采用可注射式磷酸钙骨水泥进行填充。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5.4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和感染情况发生,内固定无松动及脱落现象。注射式β-磷酸三钙骨水泥术后10~12周开始出现吸收,20~24周大部分吸收,28~32周基本全部吸收。术后6个月和1年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注射式β-磷酸三钙骨水泥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填充效果确实等优点。固化后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可提高患者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安全性,促进了骨折的愈合过程,是治疗和填充胫骨骨折骨缺损区的较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4.
骨密度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影响之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腰段脊柱标本,应用DEXA测试每个椎体的BMD,并游离成单个完整椎体标本,按BMD0.9g/cm2为正常值的最低限。将标本分为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按标准操作安置Dick钉,应用生物力学方法,测试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和矢状面摆动1°~5°时的弯矩、旋入螺钉时的最大扭力矩及螺钉拔出过程中的应变、位移和能量吸收率。结果:正常组平均BMD为1.02±0.12g/cm2,骨质疏松组为0.71±0.16g/cm2,前者最大轴向拔出力和弯矩分别为1062.8±72.2N、2.6N·m,后者为232±92.4N、0.49N·m。BMD与最大拔出力有正相关关系(r=0.907)。旋入螺钉时的最大扭力矩与轴向拔出力密切相关(r=0.894)。螺钉在椎体内摆动5°时正常组承受的最大弯矩为2.6N·m,骨质疏松组为0.49N·m。结论:BMD对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是预测螺钉牢固程度的重要指标,术前应常规测试脊柱的BMD,尤其对于老年人更为重要,最大扭力矩是术中预测螺钉稳定性的一个较好的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影响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提供参考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家综合性医院1999年3月~2010年2月共49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患者,实际随访42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根据Thompson-Epstein疗效评价标准,优8例,良15例,可13例,差6例,优良率为54.8%.Pipkin分型:Ⅰ型优良率72.7%,差评0%;Ⅱ型优良率57.1%,差评7.1%;Ⅲ型优良率50.0%,差评25.0%;Ⅳ型优良率38.5%,差评30.8%.(Ⅰ+Ⅱ)与(Ⅲ+Ⅳ)优良率比较P=0.041(<0.05);复位时间(受伤至关节脱位复位的时间):(<6h与≥6h)优良率比较P=0.009(<0.01);手术入路:(Smith-Petersen与Kocher-Langenbeck)优良率比较P=0.120(>0.05);治疗方法:(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优良率比较P=0.890(>0.05);内固定材料的选择(金属螺钉与可吸收螺钉):优良率比较P=0.661(>0.05);手术时机(伤后至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时间):(<24h与≥24h)优良率比较P=0.831(>0.05).[结论]影响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的预后因素与骨折分型、复位时间相关.随着Pinkin分型的增加,优良率渐降低,差评随之增加;当伴有股骨头以外的髋关节骨折时将导致预后更差;复位时间<6h比复位时间≥6h预后要好.Pipkin骨折的预后与内固定材料的选择、手术入路及手术时机无明显相关性;严格按照骨折分型进行治疗,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比较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CT气-碘双对比造影诊断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临床经验,提出CT气-碘双对比造影诊断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患者行CT气-碘双对比造影检查。在CT介入引导下行肩前侧穿刺,注入76%泛影葡胺4ml,再注入无菌过滤空气10ml。在西门子SOMATOM CR全身CT机下扫描。CT显示结果并参照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手术所见,分为Ⅰ、Ⅱ和Ⅲ度损伤。结果检查后3例肩部胀痛,2d后消失,余患者未述不适。CT气-碘双对比造影结果,Ⅰ度损伤9例,Ⅱ度损伤22例,Ⅲ度损伤17例。Ⅰ度损伤者采用康复治疗。Ⅱ度损伤者多采用康复治疗,但治疗时间较长。Ⅲ度损伤以手术治疗为主。结论CT气碘双对比造影显示结果分为Ⅰ、Ⅱ和Ⅲ度损伤,不仅可反映病损及临床症状的严重性,而且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目的 研究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颈前路手术切除的颈椎减压标本的组织学表现,分析与颈椎病相关的因素和机制。结果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术后优良率占83%(40例);18个患者的20例减压完整标本中,以颈椎盘突出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者14个占70%,以椎体后缘骨赘压迫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的5个占25%。颈椎间盘后缘有炎细胞浸润的占55%,1例退变的非突出的的颈椎间盘也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有炎细胞浸润的患者,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比无炎细胞浸润者重(神经功能评分,P<0.01)。结论 除了突出的颈椎间盘和椎体后缘形成的骨赘压迫,退变突出的颈椎间盘产生的炎症反应在颈椎病的发病中同样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恶性骨巨细胞瘤 (GiantCellTumorofBone)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 ,一般认为起始于骨髓内间叶组织 ,原发部位几乎都发生在骨骺部 ,原发于肩胛骨极为少见 ,现报告如下 :病例 :患者 ,男 ,2 9岁。因发现左肩胛骨肿块 15d入院。起病无明显诱因 ,无明显症状 ,无家族史。查体 :一般情况良好 ,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体重恒定 ,无明显消瘦 ;双上肢前屈、后伸、旋转无障碍。左肩胛骨部较右侧明显突出 ,大小 8.5cm× 4cm ,质硬 ,无压痛 ,和肩胛骨无明显界限 ,胸X线片未见明显的肿瘤转移灶。平片显示 :左肩胛骨下角有 3cm…  相似文献   
9.
AO技术治疗Pilon骨折(附4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AO技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5年7月~2002年6月应用AO技术对46例Pilon骨折行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0.5-7年,按Mazur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46例患者总优良率84%,其中C1型20例,O2型15例,Q型4例。7例发生切口感染,8例出现创伤性踝关节炎。结论:临床治疗效果与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有关,运用AO技术治疗Pilon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我们应用颈前沿皮纹的横切口(长2.0~2.5 cm)行颈前路手术165例,其中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多节段严重型颈椎病患者9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