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10月40例BPH患者,根据数表法随机分为PAE组(20例)及TURP组(20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疗效评价指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PV)、排泄后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组间术前IPSS、QOL、PV、PVR、Qmax、P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12个月,2组患者IPSS、QOL、PV、PVR、PSA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均0.05),Qmax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术后3个月2组间疗效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12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UR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AE组(χ~2=4.329,P=0.037)。2组间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5,P=0.147)。结论 PAE和TURP治疗BPH均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术后3个月TURP疗效优于PAE,但PAE更微创、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在结直肠癌梗阻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探讨经内镜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在结直肠癌梗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比较内支架置入术后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梗阻病例51例,其中24例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术后21例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手术切除。分析内支架置入术后梗阻症状缓解率、内支架置入术的并发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经内镜金属内支架置入后择期手术组(病例组)和急诊手术组(对照组)I期手术切除率、围手术期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4例均经内镜成功置入内支架,成功率为100%。术后1~2d均出现排气排便,腹痛、腹胀明显缓解。肠梗阻缓解率为100%。其中3例行姑息性治疗,21例于梗阻解除后经过平均5~6d的术前检查及准备后行手术治疗。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发生率:肠穿孔0%,肠出血8.3%,内支架移位4.2%,其他12.5%。(2)内支架置入后择期手术组与急诊手术组的I期手术率分别为80.1%和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02,Woolf法OR的95%可信区间为(1.30~19.43)。2组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0.00±24.03)mL和(358.33±32.17)mL,手术时间分别为(211.42±19.23)min和(299.56±18.67)min,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53.62±4.29)h和(67.21±4.38)h,住院天数分别为(9.95±0.500)d和(14.71±1.26)d,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05%和58.33%,内支架置入后择期手术组均显著低于急诊手术组。结论 (1)经内镜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结直肠癌梗阻,能有效解除梗阻症状,并发症少,为后期的手术提供良好条件;(2)经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后再手术治疗,其I期手术切除率显著高于急诊手术病例,术后恢复快,并发症低,减少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总结其诊断要点。材料与方法:收集了1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性3例,恶性9例,均行CT平行与增强检查。结果:CT定位诊断正确11例。定性诊断正确8例。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是其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21例,21例均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结果 CT发现22个病灶,MRI发现23个病灶,多发者5例,病灶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区共18个。16个病灶具有典型脑内型CA的MRI表现,即由低信号环围绕的混杂信号团块。结论 MRI是脑内型CA最佳检查方法,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颗粒(PVA)配合碘油乳剂栓塞治疗门静脉癌栓伴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24例原发性肝癌伴有门静脉癌栓伴APS患者进行选择性TACE,根据肿瘤血供特点,采用不同的PVA及碘油乳剂注入方式,对分流血管及肿瘤血供进行栓塞。术后观察APS闭塞情况、肿瘤大小变化、生存期等指标。结果 24例中,23例治疗后APS闭塞;多次治疗后19例肿瘤体积缩小,5例病情进展;3、6、12个月及以上生存率分别为95.83%(23/24)、79.17%(19/24)、79.17%(19/24)。结论 PVA配合碘油乳剂超选择栓塞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伴AP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MSCT增强扫描对介入治疗泌尿系统不同部位医源性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因泌尿系统不同部位医源性出血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资料,比较术前MSCT增强扫描与术中首次DSA对出血责任血管的检出率,分析CT及DSA征象。结果 26例(26/27,96.30%)经术前MSCT增强扫描明确出血责任血管,主要表现为动脉期斑片状对比剂外溢、对比剂浓聚及肾静脉早期显影征象;1例未明确责任血管患者DSA可见动静脉瘘征象。24例(24/27,88.89%)经术中首次DSA明确出血责任血管,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假性动脉瘤及肾动静脉瘘;3例未明确责任血管患者术前MSCT增强扫描表现为对比剂外溢2例、肾静脉早期显影1例,术中参考术前增强MSCT表现调整后再次造影均明确责任血管。术前MSCT增强扫描与术中首次DSA对出血责任血管的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χ=1.08,P=0.29)。结论介入治疗前MSCT增强扫描可较为准确地判定泌尿系统不同部位医源性出血责任血管,且对术中首次DSA无法明确出血责任血管患者可根据术前MSCT表现对DSA进行调整,从而快速、准确地进行栓塞。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弓离断早期影像学诊断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2例经主动脉造影确诊的主动脉弓离断(IAA)伴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率,减少由于漏诊而产生致命的医疗事故。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主动脉弓离断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资料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详细的心脏听诊只能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或/和动脉管未闭(PDA)。四肢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和脉搏的检查可提示合并存在本病的可能。胸片诊断容易漏诊或只提示充血性先天性心脏病。彩色多普勒显示心内畸形效果好,但显示主动脉弓降部畸形欠佳,容易漏诊。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能立体显示主动脉弓降部畸形,但不能显示心内畸形。电子束CT(EBCT)优于SCTA,但尚未普及。MRI能显示主动脉弓降部畸形。心导管检查(包括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并分型,在术前肺血管评价中有重要价值。结论 IAA是一种少见的复杂畸形的先天性心脏病,如能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在临床工作中注意能提示IAA存在的一些征象,辅以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并非不能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CT与MRI在介入治疗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中的早期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04个病灶,均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2~6个月来院复查,进行CT与MRI检查,CT检查为对照组,MRI检查为观察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肿瘤病灶情况、肿瘤包膜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的灵敏度95.24%(60/63)、特异度95.12%(39/41)、准确度95.19%(99/104),对照组诊断的灵敏度79.37%(50/63)、特异度73.17%(30/41)、准确度76.92%(8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内病灶阳性40例(38.46%)、肝外病灶阳性20例(19.23%)、肝内病灶个数(2.71±0.68)个、肝外病灶个数(2.02±0.57)个,均高于对照组的35例(33.65%)、15例(14.42%)、(2.03±0.70)个、(1.65±0.5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64层MSCT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与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6例肾动静脉畸形患者接受CTA及栓塞治疗,评价影像表现及栓塞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经肾动脉CTA及DSA检查确诊为静脉曲张型肾动静脉畸形;3例分流速度慢的患者采用单纯无水乙醇栓塞;3例分流速度快的患者中1例单独用无水乙醇,另2例采用无水乙醇+聚乙烯醇颗粒(PVA)栓塞,均1次栓塞成功;复查增强CT并重建CTA显示畸形血管消失,肾实质梗死体积5%~22%。结论 CTA可作为静脉曲张型肾动静脉畸形栓塞前诊断及栓塞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无水乙醇栓塞治疗静脉曲张型肾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荐的方法,与PVA配合使用可能减少无水乙醇的用量。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 ,5 7岁。 8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血尿 ,无尿频、尿急、尿痛。肌注青霉素 ,血尿消失。入院前 2 0天 ,患者自觉血尿加重 ,小便混有血块 ,伴尿频、尿急、肌注抗生素症状未能缓解。B超提示 :左肾增大 (7cm× 13cm ) ,肾上极见一2 5cm× 2 5cm液性暗区 ,中下极见一5cm× 5cm× 6cm的强回声光团。逆行肾盂造影 (图 1) :左肾影不清 ,左输尿管中上段扩张 ,宽径为 3cm ,上段向内移位 ,近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受阻 ,呈弧形缺损 ,肾盂及各肾盏仅见少量造影剂呈斑片状显示。X线诊断 :左肾肿瘤 ,性质待定。输尿管积水扩张。手术病理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