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发病率高,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很多,难易程度不同,但都不尽理想,也都难免复发。作者从1987年以来采用双向结膜瓣扭转术切除胬肉治疗12例14只眼,其中2例为复发性胬肉,观察3年无复发,且手术简便易行,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14只眼,男性8例,女性4例。单眼发病10例,双眼发病2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43岁。初发性胬肉10例,复发性2例。随访时间3个月~3.5年。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  相似文献   
2.
用糜蛋白酶玻璃体内注射清除各种原因所致的玻璃体内积血,共应用78例,82眼。其中外伤19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49眼,视网膜静脉栓塞10眼,其他4跟。对积血的清除全部有显著作用。但视力恢复程度则与原视网膜损伤或病变有关。并发症16眼。占20.5%。经处理多数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3.
小儿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数有增加之趋向,已引起医学界和儿保工作者的注意。我们就10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高度近视(HM)61例122眼,以眼底大体形态结合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将HM分为视网膜色素上皮正常、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萎缩三期。在第三期内又将弥漫性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分为A型、斑块状脉络膜全层萎缩分为B型。临床常规检查,Ⅰ到Ⅲ期,患者的年龄、屈光度、眼轴长度、弧盘比值、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等项均逐渐升高或加重。视觉电生理检查亦有相应改变,且早于眼底改变。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对慢性泪囊炎的药物疗法多无效果,故主张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方法很多,实践中体会泪囊与鼻粘膜的直接吻合手术效果确实可靠。现就我院十几年来泪囊鼻腔造孔术的病例做一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病例资料本文报告191例病人,均为慢性泪囊炎,共205只眼(双眼的14例),男94例、女97例;最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B型超声波观察,研究了54例108只高度近视眼后巩膜的形态,根据后巩膜形态的改变,将其分为;均匀型(43.52%)、球型(44.44%)、平底型(1.85%)、圆锥型(8.33%)和双峰型(1.85%)。各型葡萄肿在眼轴长度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这表明后巩膜葡萄肿各型之间是逐渐进展的,其严重程度也是逐型增加的。作者还对B型超声波观察后巩膜形态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197-199)  相似文献   
7.
固定性上斜视较为罕见。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使上直肌纤维化,下直肌萎缩或缺如,单眼或双眼被纤维化的上直肌索条牵引,使眼球固定于上斜位、下转严重受限。被动转动眼球,不能使眼球至正常眼位,常伴有眼球及眼外肌发育异常。目前有关矫正固定性上斜视的方法都不理想,术后短期内眼位又恢复到原来位置。有人试图用上直肌完全断腱或后退至赤道部以后来改善眼位,但常常无效或改善眼位量较小。作者采用上直肌断腱加下斜肌缩短,附着点前移或异体巩膜条固定牵引等方法治疗9例10只眼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典型病历如下。例1 女性41岁自幼双眼上斜。视力右眼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1985年6月至1988年6月对28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在抗青光眼手木的同时行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抽吸术,收到预期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外伤是视网膜脱离的常见原因。这种视网膜脱离由于发生在眼球外伤后复杂的组织病变的基础上,因而诊断和治疗比较复杂困难,常因视网膜完全脱离导致视力丧失,所以,预防和治疗继发于眼外伤的视网膜脱离是眼外伤治疗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仅就我科收治的31例,32只眼继发于眼外伤的视网膜脱离病例,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眼内磁性异物摘出中,位于后极部者最困难。本文总结我院对后极部眼内磁性异物11例手术取出的结果作初步分析,并提出充分暴露手术野和降低眼压的手法提高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