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9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阴道念珠菌病 (VC)的病因及酵母菌体外对伊曲康唑 (IT)、氟康唑 (FL)的敏感性。【方法】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试剂盒对 10 7例疑诊为VC的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培养鉴定 ,并用E test抗真菌药敏试条检测IT、FL对酵母菌的MIC值 ,判定敏感性。【结果】 10 7例阴道分泌物标本培养阳性 87例 ,分离出白念珠菌 6 9株 ( 79 31% ,6 9/ 87) ,其中对IT敏感 6 7株、中敏 1株、耐药 1株 ,对FL均敏感 ( 6 9株 ) ;光滑念珠菌 10株 ( 11 49% ,10 / 87) ,其中对IT敏感 2株、中敏 2株、耐药 6株 ,对FL敏感 9株、耐药 1株 ;近平滑念珠菌 4例( 4 6 0 % ,4/ 87) ,对IT敏感 3株、耐药 1株 ,对FL均敏感 ( 4株 ) ;热带念珠菌、土生念珠菌、清酒念珠菌和埃莫毕赤念珠菌各 1例 ( 1 15 % ,187) ,其对IT、FL均敏感。【结论】VC最常见的病因仍是白念珠菌 ,但比率明显下降 ;用E test法检测酵母菌对IT、FL的敏感性为临床选择抗真菌药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性病高危人群中阴道分泌物的病原学情况及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情况。【方法】用涂片和培养法对 130 1例STDs门诊病人和 2 2 4例妇教人员的阴道分泌物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及酵母菌的培养鉴定。【结果】 15 2 5例性病高危人群中 ,其阴道分泌物查到酵母菌 487例 ,滴虫 2 42例 ,加特纳菌 2 35例 ,多形核白细胞G- 双球菌 32例 ;对分离培养的 2 38株酵母菌进行鉴定 ,其中白色念珠菌 2 0 4株 ,光滑念珠菌 17株 ,近平滑念珠菌 11株 ,热带念珠菌 2株 ,埃莫毕赤、清酒、无名和土生念珠菌各 1株。【结论】性病高危人群中阴道分泌物的病原菌是复杂的 ,但仍以酵母菌占首位 ,带菌率达 31 9% ( 487/15 2 5 ) ,其优势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占 85 7% ( 2 0 4/2 38) ;淋菌的带菌率也高达 2 1% ( 32 /15 2 5 )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特异性变应原体外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上特异性变应原检测对变态反应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常用的过敏原体外检测方法有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白细胞组织胺释放试验、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等,其中血清特异性IgE的检测最为重要,检测方法有RAST、荧光免疫标记分析法、ELISA等,检测系统有UNICAP-100检测系统、MAST变应原检测系统等,近来蛋白芯片检测技术成为另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1996年6月以来,我们在西医检查、诊断的基础上,以中医辨证施治为原则,采用针刺配合中药的方法治疗胆结石102例,疗效肯定,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激活剂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抗氧化剂之一,在皮肤科领域中,因它对活性氧物质(ROS)强大的拮抗作用,使它能对抗紫外线对皮肤的光老化损害,抑制黑色素的合成,对皮肤炎症及损伤有保护及修复作用,这些作用理论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遏黄褐斑的形成。目前对黄褐斑的药物及激光治疗,均有可能使皮肤产生物理或化学损伤,考虑到Nrf2信号通路激活对黄褐斑形成的潜在影响,Nrf2激活剂作为黄褐斑的补充及辅助治疗有相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对30例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采用自身半面对照,随机一侧面部采用点阵CO_2激光治疗,另一侧采用点阵铒激光治疗,均采用单次治疗,并于术前和术后1、3个月分别进行数码照相,用疗效判定标准和瘢痕严重指数权重评分(échelle d'évaluation chiniquc dcs cicatricesd'acné,ECCA)对治疗前后面部照片进行分析统计,比较两种点阵激光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6.70%和90.00%,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CCA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ECCA评分减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点阵CO_2激光组治疗中疼痛指数平均值5.97±1.07高于点阵铒激光组4.33±0.94,但痂皮脱落的平均天数,点阵CO_2激光(5.20±1.35)d短于点阵铒激光组(6.40±1.22)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色素沉着和持续性红斑的例数相当。结论采用点阵CO_2激光和点阵铒激光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安全且不良反应小,术后恢复较快;点阵CO_2激光组治疗时,患者疼痛指数略高于点阵铒激光组,但术后恢复时间较点阵铒激光组短,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86例梅毒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梅毒患者CD4+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CD8+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而CD3+与正常人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梅毒CD4+/CD8+比值低于恢复期(P<0.05)。活动期梅毒及非活动期梅毒患者血清sIL-2R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且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P<0.01)。活动期梅毒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于非活动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且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P<0.01)。活动期梅毒患者 CD4+、CD8+与 sIL-2R和 TNF-α水平呈正、负相关。结论 本研究提示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现象,且 T淋巴细胞功能的紊乱和TNF-α及sIL-2R水平的改变与梅毒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组胺耐药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检测抗组胺敏感cu及抗组胺耐药cu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片段F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抗凝因子[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纤溶标志物[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补体(C5a、C3、C4)、炎性标志物[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溶血性链球菌O(anti-streptolysin“O”,ASO)、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及CU病情等与CU抗组胺药物治疗反应的关系。结果与敏感CU患者[(40.434-10.89)ng/ml]比较,抗组胺药耐受CU患者C5a水平[(50.67±16.83)ng/ml]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l+2、TF、TM、HMWK、t—PA、C3、C4、ESR、ASO、RF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组胺药物敏感与否与症状评分及风团持续时间相关(r=0.42,P〈0.01;r=0.57,P〈0.01)。结论抗组胺耐药Cu患者血浆C5a水平升高、症状评分较高且风团持续时间较长,提示抗组胺耐药Cu患者病情更严重且存在更复杂的自身免疫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与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关系,以及最小红斑量(MED)的影响因素.方法:以SUV1000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作为照射光源,比较330例CAD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及不同季节受试者UVA-MED值及UVB-MED值.结果:男性患者UVB-MED值明显低于女性ME...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皮肤年轻化的治疗中点阵铒激光不同能量密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探讨最佳治疗参数配置的规律,为临床操作提供指引。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将每只大鼠背部皮肤分成6块,随机选取5块采用不同能量密度点阵铒激光照射(40、60、80、100和120 mJ/cm^2组,简称LP40、LP60、LP80、LP100和LP120组),未照射区域为对照组。在照射后1 h、3 d、7 d和28 d分别取材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量不同能量密度照射大鼠皮肤后1 h微治疗带的宽度、深度与凝固带的厚度和照射后28 d真皮厚度;采用免疫组化测量HSP70、Caspase-3和TGF-β1的表达量;采用RT-PCR方法测量术后28 d Wistar大鼠皮肤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记录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有无出现红斑、水肿、色素沉着、瘢痕和渗出等,同时记录完全脱痂的天数。结果:在一定范围内(40~100 mJ/cm^2),点阵铒激光照射Wistar大鼠后各组间完全脱痂时间、微治疗带的深度、凝固带厚度、真皮的厚度、HSP70、Caspase-3、TGF-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均不同;LP100组脱痂时间最长,微治疗带的深度、凝固带厚度、真皮厚度最厚,表达Ⅰ型胶原mRNA最多(P<0.05);LP80组照射后真皮厚度和TGF-β1的表达接近LP100组,完全脱痂时间低于LP100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40~100 mJ/cm^2),点阵铒激光长脉宽模式照射Wistar大鼠的皮肤后,皮肤年轻化的疗效与能量密度及组织的损伤程度相关,取设备所推荐治疗用的能量密度(100 mJ/cm^2)的80%时,可以在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同时,将组织损伤的程度和修复所需时间控制在更好的范围。临床操作时可以参照此数值设定最佳的能量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