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院从1989年以来.对3例脊髓空洞症进行了改良式手术治疗.随访3年.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马神经元癫癇模型转染微小RNA(mi RNA)-212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 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经体外培养7 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正常对照组),通过无镁离子细胞外液处理(3 h)方法建立癫癇神经元模型(癫癇模型组),继而以含镁离子正常细胞外液与慢病毒稀释液转染构建mi RNA-212慢病毒表达载体;免疫荧光双染法、膜片钳技术和免疫印迹法观察转染mi RNA-212对BDNF/Trk 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无论是正常海马神经元或癫癇神经元模型,与BDNF共培养后其磷酸化Trk B(p Trk B)/Trk B比值均显著升高(P=0.001),表明BDNF/Trk B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转染mi RNA-212后,癫癇神经元模型p Trk B/Trk B比值降低并低于未转染者(P=0.001),提示BDNF/Trk B信号转导通路受到抑制。结论 BDNF具有激活海马神经元BDNF/Trk B信号转导通路作用,而转染mi RNA-212可抑制BDNF/Trk B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皮质分水岭脑梗死(CWSI)与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分水岭脑梗死(WSI)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我院卒中单元收治的WSI患者14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颅脑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MRI/CT)分为CWSI组和IWS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脑供血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结果 141例WSI患者分为IWSI组94例,CWSI组4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CWSI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为(3.41±0.73)mmol/L,IWSI组为(2.96±0.8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WSI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43例(45.7%),而CWSI组33例(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WSI患者中,98例(68.5%)有动脉狭窄,MCA狭窄46例(32.6%),其中CWSI组9例(19.1%),IWSI组37例(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狭窄41例(29.1%),其中IWSI组23例(24.5%),CWSI18例(3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SI的形成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大脑中动脉狭窄是IWSI的重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CWSI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VILIP-1、IGF-1浓度与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在我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及健康志愿者96例。全面收集病例组及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数据,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VILIP-1、IGF-1浓度并比较各组血清VILIP-1、IGF-1浓度的差异,分析血清VILIP-1、IGF-1浓度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血清IGF-1浓度认知功能障碍组(96.50±17.88 ng/ml)明显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114.62±14.01 ng/ml),P<0.01;血清VILIP-1浓度认知功能障碍组(669.69±103.84 ng/ml)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503.29±142.39 ng/ml),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清VILIP-1浓度、低血清IGF-1浓度,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且IGF-1可作为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背景癫癇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在过去20年中,涌现出约10余种新型抗癫癇药物,为癫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其中托吡酯主要用于难治性部分性发作之添加治疗,本研究拟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以期进一步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分别以托吡酯、妥泰、部分性发作、难治性、癫癇痫,以及topiramate、Topamax、add-ontreatment、adjunctive treatment、add-on therapy、adjunctive therapy、refractory partial seizure、refractorypartial epilepsy等中英文词汇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1995-2014年)、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1995-2014年)、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1995-2014年)、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1995-2014年)、万方数据库(1999-2014年)等,收集所有关于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癇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经方法学质量评价后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622例难治性部分性发作患者。分析显示:托吡酯每周部分性发作减少率≥50%(OR=3.710,95%CI:2.870~4.810;P=0.000)、≥75%(OR=7.220,95%CI:3.310~15.750;P=0.000)及完全不发作(OR=3.380,95%CI:1.720~6.640;P=0.000)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停药率除200 mg/d组外(OR=2.170,95%CI:0.470~9.950;P=0.320),其余各亚组均高于对照组(600 mg/d:OR=2.090,95%CI:1.020~4.270,P=0.040;800 mg/d:OR=8.000,95%CI:1.390~46.140,P=0.020)。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厌食、共济失调、注意力下降、头晕、疲劳、恶心、思维异常、肢体麻木和体重减轻,托吡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癇疗效显著,剂量维持在200 mg/d停药率与对照组相近;轻至中度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常见,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