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比较不同活度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强度。方法将24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不同初始活度的125I粒子:0 mCi组(对照组,n=8)、0.7 mCi组(n=8)及1.0 mCi组(n=8)。5周后处死实验兔,取出肿瘤病灶,检测125I粒子对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生长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及caspase-3活性改变。结果不同初始活度125I粒子均可使肿瘤细胞凋亡率上升, Bcl-2、VEGF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1.0 mCi 125I粒子组作用均更加明显(P<0.05)。不同初始活度125I粒子可增加肿瘤组织中caspase-3活性,两治疗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植入后不仅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增殖,还影响凋亡相关基因及编码蛋白表达,抑制肿瘤细胞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微波消融(PMA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PMAT的36例NSCLC患者,分为直径3 cm及以下组(小病变组,19例),直径3~5 cm组(中病变组,11例)和直径大于5 cm组(大病变组,6例),按照RECIST标准对肿瘤的局部疗效进行评价,随访3~50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期,并比较不同肿瘤直径患者微波消融术后1年、2年、3年和4年生存率差异。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微波消融术,所有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中位随访24个月内,患者肿瘤局部进展率为27.8%,小病变组和中病变组局部进展率无统计学差异(21.5%比21.7%,χ~2=0.036,P=0.850);大病变组局部进展率明显高于直径≤5 cm患者(χ~2=4.360,P=0.037;χ~2=3.996,P=0.046)。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7个月,1~4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5.6%、36.1%和19.4%;小病变组与中病变组中位生存时间均为36个月,1~4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89.5%、63.2%、47.4%、26.3%比81.8%、54.5%、45.5%、22.7%,χ~2=0.045,P=0.832);大病变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其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33.3%明显低于小病变组和中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8,P=0.005;χ~2=4.494,P=0.034)。微波消融术中及术后1个月无患者死亡,未见针道内出血、胸腔内出血和针道肿瘤种植转移情况。消融后综合征是最常见并发症(9例),其次为微波消融术中局部疼痛和热感(7例),4例患者术后胸部CT扫描发现轻度气胸。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微波消融术治疗NSCLC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有望成为肿瘤直径≤5 cm的不可手术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布-加综合征(BCS)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为BCS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的228例BCS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DsA表现。结朵患者中下腔静脉隔膜型29例,节段型184,肝静脉型10例,混合型5例。DSA图像特征:下腔静脉或肝静脉梗阻,不同分型表现不一。结论DSA能够清晰显示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的部位和范围,认识这些表现有助于对BCS的分型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62例原发性肝癌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TACE手术为治疗组,共32例;单纯TACE手术为对照组,共30例.观察两组病人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病人免疫功能和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随访两组病人2年,对病人半年、1年、2年生存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治疗组32例病人中,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7例,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8.1%与对照组的56.7%比较,Uc=1.936,P=0.053;治疗组病人治疗后时间段的KP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WBC) 、T细胞亚群(CD4 /CD8、CD+4 、CD+3)、自然杀伤细胞(NK) 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功能指标方面,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1、2 年生存率分别为67.65%、36.74%,高于对照组的37.38%、10.10%,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在改善生活质量、保护肝功能及延长病人者生存期方面优于单纯TACE.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肾癌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9例肾癌患者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联合RFA.患者均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后3~7 d,在CT引导下行RFA.术后1个月行肾脏病灶穿刺活检和CT增强检查评价其疗效.结果 9例患者随访1~6个月,未发现.肾脏肿瘤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引导放射性125I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方法、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s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采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计划,选择粒子活度:(1.11~2.96)×107Bq(0.3~0.8 mCi),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6、12个月评价肿瘤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有效率.结果 术后出现气胸3例,气管瘘l例,肺部感染1例.随访1、3、6、12个月,患者局部控制率为81.8%、90.9%、72.7%、72.7%;疼痛缓解有效率,1周100%、1个月90.9%、3个月90.9%、6个月81.8%、12个月72.7%.结论 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局部病灶控制率确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行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患者瘤体DSA减影图像及栓塞治疗后并发症,以分析两者瘤体血液供应区别以及栓塞治疗中进一步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7例子宫肌瘤及46例子宫腺肌瘤行UAE治疗,对术中瘤体血管减影和栓塞术后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双侧UAE治疗,其中子宫肌瘤患者瘤体血管显影明显,并具有清晰包膜以及粗大供血动脉,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而子宫腺肌瘤与周围则无明显界限;腺肌瘤患者栓塞后综合征则明显较子宫肌瘤患者重(P<0.01)。结论 UAE术中DSA减影可以进一步明确了解子宫肌瘤及腺肌瘤血供情况,术后后者栓塞综合征明显要较前者多且较重,需引起术中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栓塞脾出血动脉在脾脏破裂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Seldinger技术穿刺侧股动脉,将导管放至脾动脉主干后造影,显示脾脏出血部位,再将导管超选择放至出血(叶、段)血管,注入聚乙烯醇(PVA)、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进行止血。结果:12例脾动脉造影显示脾外伤(夏氏分级)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2例。12例患者均1次栓塞成功,其中脾叶动脉血管栓塞3例,脾段动脉血管栓塞9例。术后无再出血、严重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性栓塞脾出血动脉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出血的一种有效、易行、安全、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活度125 I 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肝癌的抑瘤作用及对机体的损伤。方法从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的 VX2肝癌模型中选取24只,随机均等分为3组,分别植入活度为0、25.9、37.0 MBq 的125 I 粒子。分别检测瘤兔体重、肿瘤体积、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术后5周处死实验兔,观察移植瘤病理改变。结果两治疗组瘤兔体重减轻及肿瘤体积增加均较对照组慢(P <0.05),其中37.0 MBq组的肿瘤体积增加量较25.9 MBq 组小(P <0.05);两治疗组白细胞(WBC)值先升后降,各组治疗前后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无明显变化;2周时两治疗组瘤兔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明显降低(P <0.05);4周时37.0 MBq 组较25.9 MBq125 I 数值下降更明显( P <0.05);两治疗组肿瘤坏死增加,37.0 MBq 组坏死更加明显。结论不同活度125 I 粒子植入均可抑制肿瘤的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坏死;125 I 粒子植入对机体损伤小;37.0 MBq125 I 粒子组作用优于25.9 MBq125 I 粒子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拉帕米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门静脉化疗栓塞术对转移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17例转移性肝癌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门静脉化疗栓塞术(selective portal vein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PVCE)术中联合维拉帕米药物,每例患者先行TACE联合维拉帕米介入治疗1次,1月后再行PVCE联合维拉帕米介入治疗1次,2个月后判断疗效。结果 17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1例,有效率(CR+PR)%为70.59%;17例患者KPS评分(80分以上)、体重稳定;17例患者治疗后均可评价毒副反应,其中3例患者出现白细胞下降,13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17例患者ALT/AST升高,发热4例,以上不良反应均在短时间内缓解,未发现BUN/Cr升高及过敏反应;17例患者心功能在介入前后无显著变化;心电图亦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维拉帕米联合TACE和PVCE是安全、可靠的,能有效的控制和缩小肝转移癌,且副反应轻,是治疗手术无法切除肝转移癌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