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传统开窗髓核切除术骨质切除范围及对腰椎退变的影响。方法MED组76例,传统开窗组80例。比较2种手术方法髓核切除量,手术前后X线正位片,测量手术所开骨窗的窗宽、窗高,手术中上、下关节突切除范围,按Nakai标准评价疗效,观察术前、术后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椎体矢状位位移和角度改变。结果MED组无论是骨窗的窗宽、窗高,还是上、下关节突切除百分比都明显小于传统开窗组(P=0.000),而髓核摘除量则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为(1.75±0.58)和(1.95±0.77)g,t=-1.825,P=0.070]。MED组与传统开窗组优良率分别为86.8%和88.8%,差异无显著性(Z=-0.184,P=0.854)。术后椎间隙高度变窄百分比和椎间不稳发生例数2组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0.30±0.18和0.34±0.15,t=-1.246,P=0.215;3例和5例,x^2=0.425,P= 0.515)。结论2种手术方法均疗效良好,椎间盘镜手术创伤小,对腰椎骨性结构破坏少,应作为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稳定的9L/Fischer 344大鼠颅内脑胶质瘤显微切除模型.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在Fischer 344大鼠右侧额叶尾状核接种5× 104个9L细胞.在9L细胞种植后第7天应用神经外科显微技术近全切除大鼠颅内胶质瘤,分批处死动物.观察未手术大鼠及术后大鼠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观测颅内肿瘤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学特点;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胶质酸性蛋白和中间丝蛋白在脑胶质瘤切除术前及术后复发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未手术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16.5±1.6)d,手术切除肿瘤可提高大鼠的生存状态,延长生存时间[术后大鼠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8.4±2.3)d],但最终会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术后复发的肿瘤无论是形态学还是生物学特性方面与术前相比都无明显变化.结论 近全切除9L/Fischer 344大鼠原位脑胶质瘤良好地模拟了人颅内脑胶质瘤手术切除的疾病发展过程,具备该肿瘤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模型成功.  相似文献   
3.
曹恒聪  李永民 《山东医药》2006,46(17):54-55
对29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行双侧开窗经椎间孔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术(TLIF)结合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疗效及融合率.结果优良率93.1%,植骨融合率100%,无断钉、断棒现象,未发现骨不连或假关节形成,无硬膜损伤及马尾神经牵拉损伤等并发症.认为双侧开窗经椎间孔后路TLIF结合椎弓钉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收治脊柱结核患者51例,其中胸椎10例、胸腰段16例、腰椎25例。胸椎、胸腰段结核采用I期病灶清除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腰椎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观察术后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年零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2个月切口破溃,换药2个月愈合。2例多发结核复发,分别行保守和手术治愈,其余病例无复发现象。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无移动、吸收。无后突畸形发生。结论I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突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稳定的9L/Fischer 344大鼠颅内脑胶质瘤模型.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在34只Fischer 344大鼠右侧额叶尾状核接种5×104个9L细胞.在接种9L细胞后第3、7、10和14天分别随机选取6只大鼠处死,1只的标本行冰冻切片处理,其余5只的标本行石蜡切片处理.余下10只大鼠自然死亡.观察大鼠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观测颅内肿瘤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学特点;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中间丝蛋白(Vimentin)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结果 34只大鼠脑内均见肿瘤生长,成瘤率100%.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16.5±1.6)d,在接种9L细胞初期无明显不良反应,随着肿瘤的生长而逐渐出现相应的表现,其过程符合临床脑胶质瘤的发展过程.HE结果显示Fischer 344大鼠颅内生长的9L胶质瘤具有该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荧光结果显示9L脑胶质瘤细胞高表达特异性的蛋白Vimentin,肿瘤周围有表达GFAP的胶质细胞.结论 9L/Fischer 344大鼠原位脑胶质瘤模型良好地模拟了人颅内脑胶质瘤的发展过程,具备该肿瘤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模型成功.  相似文献   
6.
单节段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156例,应用椎间盘镜手术76例,传统开窗手术80例.统计手术中髓核摘除量;比较手术前后X线正位片,测量手术所开骨窗的窗宽、窗高;测量手术中上、下关节突切除范围.发现椎间盘镜组无论是骨窗的窗宽、窗高,还是上、下关节突切除量都小于传统手术组;两组的髓核摘除量无明显差别(P>0.05).提示椎间盘镜手术骨质切除少,对腰椎结构影响小,应作为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两种不同椎间融合器植入方式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2例,其中A组36例行双侧开窗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改良,TLIF),B组36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术(PLIV)。平均随访18.4个月。对2组患者的失血量、住院时间、融合率、好转率及术后硬膜漏、新发神经根性疼痛、感染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融合率和好转率均高于B组,而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合双侧开窗技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能很好地完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具有一次手术完成360。融合、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脊柱稳定性破坏少及融合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髂嵴后侧取骨术24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恒聪  李永民 《山东医药》2006,46(20):94-95
在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常需行植骨融合术,自体骨移植因其生物学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严重并发症少而被广泛应用,髂嵴后侧为常用取骨部位。但国外报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001年11月-2004年6月,我院为244例患者行髂嵴后侧取骨术,现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曹恒聪  李永民  王旭 《中国医药》2007,2(8):497-49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臂X光机监控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35例。本研究共治疗41个椎体,对其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评价。结果35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随访平均8个月,其中24例患者术后胸腰背部疼痛立即消失,11例患者疼痛部分缓解;8例当日离床,27例次日离床,35例患者均于5d内出院。术后X线片示伤椎内骨水泥均匀分布,无渗漏。术后3个月复查,疼痛无复发,X线片示椎体高度无进一步丢失。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止痛效果和明显的微创优点,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是全身较大的屈戍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构成。接合紧密,即要稳固负重,又要灵活活动,是人体重力由垂直柱状转化为弓状平面负形成的重要关节。据统计踝关节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4%左右。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高能损伤增多,另外社会老龄化因素,踝关节骨折脱位发生的数量逐渐增多,随着踝关节功能解剖以及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在治疗及分类上存在较多争议和不足。影像学,生物力学发展,内固定器材完善,踝关节骨折治疗有了质的变化,现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一、踝关节解剖学特点 1.负重最大,在行走跳跃时身体重力完全落于踝关节之上。2.踝关节为笋眼对笋结构,胫腓骨下端以及内外踝为笋眼,后面补充为胫腓横韧带。距骨体滑车及关节面为笋,但这种结构并非完善,因为胫腓横韧带纤维向外下,外踝关节面倾斜15度左右,腓骨下端可向上向外活动,并且外踝长内踝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