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出血倾向。方法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连续静滴3天。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且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与脊髓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临床确诊MS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MS病灶颅内好发部位为侧脑室周围(50.2%),半卵圆中心(24.7%),胼胝体(11.2%),脑干(8.5%),小脑(5.2%)。脊髓为颈胸段,双侧脑室旁病灶为多发大小形态不同的长T1、长T2信号影与侧脑室壁垂直,脊髓病灶为纵行长T1、长T2及等T1、长T2信号影。结论 MS的MRI特点主要为脑和脊髓白质多发大小形态不同病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出血倾向.方法 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连续静滴3天.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且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鱼藤酮对不同月龄S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3、12、20月龄雄性SD大鼠各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然增龄组和鱼藤酮处理组,每组20只.自然增龄组皮下注射无鱼藤酮的混合溶剂,处理组皮下注射鱼藤酮[1.0 mg/(kg·d)],连续给药30d,每周停药1d,构建大鼠鱼藤酮染毒模型.大鼠黑质切片采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测定黑质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黑质部位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鱼藤酮处理后各月龄大鼠TH阳性细胞计数均比相应自然增龄组降低,且20月龄大鼠降低最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增龄组3月龄大鼠黑质组织SOD和CAT活性最高,20月龄大鼠有所下降,而鱼藤酮处理后各月龄大鼠SOD、CAT活性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鱼藤酮处理组各月龄大鼠剪切活化的caspase-3的表达较自然增龄组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月龄大鼠最为明显.结论 鱼藤酮可诱导大鼠TH阳性细胞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氧化应激水平的增高和caspase-3的激活可能参与了SD大鼠对鱼藤酮敏感性随年龄增加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ABCD^2评分对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价值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96例发病在48 h内的TIA患者的临床特点、完成MRI-DWI检查及院内ABCD^2评分,并随访1年,分析两者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8例患者DWI有急性缺血表现,TIA发作时症状多为单侧肢体无力,TIA持续时间超过60 min,ABCD^2评分〉5,随访1年内发现3例有脑梗死发生,ABCD2评分〉5分的为2例。结论 DWI有急性缺血表现的、ABCD^2〉5的患者发生脑梗死及再发TIA的风险明显高于DWI阴性、ABCD^2评分〈5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疲劳和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帕金森病患者56例,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价患者的疲劳程度,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 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UPDRS Ⅲ、Hoehn-Yahr分期评定、改良Webster评分。结果 患者疲劳的发生率为71.4%(40/56)。HAMD 评分、PDQL总分与患者疲劳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451(P<0.01)、-0.346(P<0.05)。无抑郁患者疲劳发生率较低,为27.3%,抑郁组疲劳发生率较高,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疲劳发生率分别为75%,100%,100%。结论 疲劳感是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重要表现,也可以是独立于抑郁之外的非运动症状,同样影响着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因不同,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异,导致临床诊断困难。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对此疾病的认识逐渐增加,我科近期收治2例静脉窦血栓病人治疗效果满意,2例均为年轻女性,以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诊断明确。此病为少见病,发病率不清,病因复杂,有患者仅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易误诊为脑炎,有的出现偏瘫、头痛、呛咳诊断为脑梗塞,因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误诊为良性颅内压增高等。本例1患者因CT可见小脑旁高密度影,误诊脑出血。后经头颅MRI检查诊断,诊断明确,肝素抗凝治疗后,头痛减轻至消失。随着神经影像的发展,DSA检测的普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将逐渐增高,导管介入技术的开展,药物溶栓治疗,亦是CVST。治疗的新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曹丽丹 《中外医疗》2010,29(13):66-66
目的脑梗死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8例脑梗死患者及26名健康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