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胆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12例良性胆道狭窄胆管组织与4例正常胆管组织中TLR4的表达。用钳夹法在TLR4基因缺陷(TLR4~(-/-))小鼠和野生(TLR4~(+/+))小鼠上建立胆道损伤修复模型,并设各自的假手术对照,术后48h观察各组肝脏及胆管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肝功能情况。结果:TLR4主要表达于胆管内皮细胞,良性胆道狭窄胆管壁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83.33%vs.25.00%,P0.01)。两个假手术组小鼠术后肝脏及胆管组织均未见病理改变,TLR4~(-/-)与TLR4~(+/+)模型组小鼠均出现明显的胆道及肝脏损伤,但前者较后者明显减轻;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TLR4~(-/-)与TLR4~(+/+)模型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但前者各项指标的升高程度均明显低于后者(均P0.05)。结论:TLR4可能通过参与胆管上皮细胞的天然免疫应答,并启动一系列炎症因子的表达,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在胆管良性狭窄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CNKI、CBM、VIP、WANFANG DATA,纳入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 8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手术时间[MD=-17.09,95%CI(-19.32,-14.87)],术后切口感染率[RR=0.06,95%CI(0.03,0.12)],7 d内出院率[RR=1.17,95%CI(1.13,1.22)]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在术后疼痛程度(需应用镇痛药物比率)[RR=1.05,95%CI(0.91,1.20)]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研究表明,与常规分层缝合法相比,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法能显著缩短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提高7 d内出院率,但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小且质量不高,因此,有必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进一步予以证实其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CNKI、CBM、VIP、WANFANG DATA,纳入生长抑素结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比较用于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5.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共计8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抑素结合常规治疗在以下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腹痛消失时间:MD=-2.96,95%CI:(-4.08,-1.84);(2)腹胀消失时间:MD=-2.9895%CI:(-4.33,-1.63);(3)肛门恢复排气时间:MD=-4.69,95%CI:(-5.24,-4.13);(4)腹痛腹胀缓解率:根据治疗周期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治疗48h及疗程结束后腹痛腹胀缓解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3,95%CI:(1.08,1.42);RR=1.51,95%CI:(1.29,1.76);(5)肛门恢复排气排便率:根据治疗周期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治疗48h及疗程结束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0,95%CI:(1.041.37);RR=1.71,95%CI:(1.35,2.17);(6)平均住院时间:MD=-5.09,95%CI:(-5.95,-4.22);(7)中转手术率:RR=0.33,95%CI:(0.210.52);(8)胃肠减压量:根据治疗周期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治疗48、72h及疗程结束后胃肠减压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D=-305.4395%CI:(-359.84,-251.03);MD=-345.8095%CI:(-406.63,-284.97);MD=-507.1495%CI:(-549.19,-465.09).结论:目前研究表明生长抑素结合常规治疗肠梗阻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但纳入的样本量小并且质量不高,因此,有必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其疗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目前手术切除依旧是胰腺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采用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RDP)还是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DP)争议很大。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RDP与LDP在治疗胰腺恶性肿瘤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获得循证学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比较关于RDP与LDP治疗胰腺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2 940例患者,其中997例行RDP,1 943例行LDP。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DP比较,RDP的保脾率提高(OR=2.31,95% CI=1.37~3.90,P=0.002),术中中转开腹率(OR=0.36,95% CI=0.24~0.52,P?0.000 01)、90 d再手术率(OR=0.46,95% CI=0.24~0.89,P=0.02)和30 d病死率(OR=0.18,95% CI=0.06~0.53,P=0.002)均降低,手术时间延长(MD=-40.09,95% CI=-77.64~-2.54,P=0.04),淋巴结清扫数量增多(MD=2.06,95% CI=0.65~3.47,P=0.004);而在术中出血量、总并发症率、伤口感染、胰瘘、住院时间、90 d再入院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当前的证据表明,与LDP比较,RDP能提高保脾率和淋巴结清扫数目,降低中转开腹率、90 d再手术率及30 d病死率。这表明RDP与LDP在胰腺恶性肿瘤治疗上有着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在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72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组24例,达芬奇机器人“4+1”模式组20例,腹腔镜手术组28例。对三组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情况、术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组检出淋巴结数为(23.13±4.18)枚,与达芬奇机器人“4+1”模式组(24.55±5.48)枚及腹腔镜手术组(22.07±5.48)枚(P=0.164)相比无明显差异;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组出血量与达芬奇机器人“4+1”模式组和腹腔镜手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三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吻合口或残端漏、术后出血发生率及淋巴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组术后48h疼痛评分(0.40±0.16)明显低于达芬奇机器人“4+1”模式组(1.33±0.18)和腹腔镜手术组(1.36±0.20),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5±3.5)d,明显少于达芬奇机器人“4+1”模式组(15.4±4.9)d和腹腔镜手术组(16.2±4.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达芬奇机器人“3+1”在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应用安全可行,可进一步减少创伤,加速术后快速康复,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3+2"模式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60例行达芬奇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3+2"模式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观察组),即3个机械臂(2个操作臂,1个镜头臂)和2个助手,由第二助手替代经典模式下的机器人3号臂;30例行经典模式下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输血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计划保脾患者中的保脾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采用达芬奇机器人"3+2"模式行胰体尾切除术可增强手术视野的显露,加强助手的配合,降低手术费用、缩短手术时间及学习曲线,且具有与经典模式机器人手术相似的临床疗效,该模式的远期临床疗效尚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为靶点的免疫疗法在多种晚期实体肿瘤中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尽管长期疗效非常显著,但仅限于一小部分肿瘤患者。有些患者会产生耐药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主要包括靶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的抗体以及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的抗体。因此,筛选可能受益于免疫疗法人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益是重中之重。本文就ICIs作用机制及其相关疗效生物标志物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好地指导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生长抑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住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总计8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生长抑素组40例。对照组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灌肠等,生长抑素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生长抑素3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首次5min慢速冲击注射0.25mg,后持续滴注速度为0.25mg/h)。观察两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禁食时间、住院天数、平均每日胃肠减压量、胃管拔除时间、中转开腹率,另两组均于入院时和治疗第7天监测血清谷氨酰胺(GLN)、二胺氧化酶(DAO)、丙二醛(MDA)水平,从而判断肠屏障功能恢复水平。结果两组在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禁食时间、住院天数、平均每日胃肠减压量、中转开腹率、胃管拔除时间、GLN恢复水平、WBC、DAO、MDA下降程度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加用生长抑素能够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时间,降低中转开腹率,并能够尽快地恢复肠道屏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98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u-PA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u-PA与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0),u-PA与VEGF在低分化、浸润达浆膜层、有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Ⅲ期+Ⅳ期)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浸润未达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Ⅰ期+Ⅱ期)组(P<0.05)。u-PA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568,P=0.000)。结论:u-PA与VEGF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并且与胃癌的侵袭转移相关,它们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断胃癌侵袭转移潜能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同时,二者在胃癌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u-PA和VEGF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ICG)荧光导航技术在医学各个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该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腹腔镜肝胆胰外科手术中的发展日趋完善.ICG在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界定肝肿瘤病灶边界、侦查微小病灶、检测切缘残留病灶、实时标记肝段和手术切肝平面,有效减低手术风险并提高R0切除率;在胆道外科中主要涉及肝内胆管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